桑 杰 郑勇华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根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办学现状来看,该专业横跨三大类学科(计算机、传媒、艺术),各院校在学科归属及专业定位上比较模糊。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美术学、中国传媒大学隶属艺术学部、贵州民族大学属传媒学院。在专业定位方面,少部分院校与本校优势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彰显了办学特色,如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数字影视与网络视频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两个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包括视听语言、数字摄像、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导演基础、造型设计、数字合成技术、数字短片创作等。相反,大部分院校定位不准,主要表现为动漫专业的翻版、广播电视编导的数字版、视觉传达的技术版等专业复制版本。可见,我国数字媒体专业的盲目办学、定位不准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专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数字媒体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必须全面革新,打破固化思维,与时俱进,尊重科学办学的精神,对接社会需求。
贵州民族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于2010年3月获得教育部批准,同年9月开始招生,按照普通第二批次理工类进行招生,授予工学学位。当时,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比较混乱,都可以授予工学学位或者艺术学学位。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学科分类归属,该专业从理工类转为艺术类招生,授予设计艺术学学位。2016年3月,该专业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跨学科艺术合作办学获得教育部国际教育司的批准,同年9月开始招生,每年招生100人,按照“3+1”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在中方3年学校学习,最后1年在美方学校学习,对同时满足中美双方学校毕业规定的学生可以授予中美双方学校的学历和学位证书。自此,贵州民族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式开启国际化办学之路,体现了数字化、民主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1.学科专业的国家定位。要融合中美双方学科的规范性指导意见。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本专业采用其全部10门核心课程。同时,考虑到合作办学的要求,为了尽量发挥美方在教育体系和课程的资源优势,选取美方的专业基础课10门、专业核心课8门、专业选修课6门,集中式实践教学课2门。根据中美双方对专业学科的不同定位进行融合,最终总学分为150分,共2400课时,其中实践性课时占总课时的35%,美方授课比例为41.6%。
培养目标是培育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的媒体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工艺设计、广告制作、建筑装饰、产品造型设计、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教育科研等行业就业,可胜任平面设计、影视特效、网络广告、动画制作、装饰设计、工业模型设计等工作。
2.与区域优势资源融合的定位。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48个民族,17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苗族刺绣、蜡染、牙舟陶、亚鲁王文化、夜郎文化等。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传统民族文化与流行元素等课程。
大数据资源优势。现在贵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数谷”,大数据技术资源丰厚,主要表现为BAT、苹果等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均在贵阳建立大数据基地、贵阳大数据云栖小镇。贵州大学大数据学院整合校内外的大数据软硬资源,开设了大数据与艺术、数据新闻、数字交互艺术、科技可视化等选修课程。
3.与学校优势学科融合的定位。贵州民族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是贵州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与数字媒体艺术同属于传媒学院。这种情形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媒体属性就成为其特色,也是重要突破点。新闻与传播学科主要在人文素养、内容创意、编剧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开设视听语言、编剧学、大数据新闻设计与制作、交互新闻、VR新闻等选修课程。
与其共建的美方阿尔弗莱德大学的陶瓷学科是优势学科,在全美研究生学科中排名前十。因此,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陶瓷与文化认同专题、高级绘画技法等选修课程,为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打下专业知识基础。
教学改革主要以“融通技艺、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培育情怀”为指导方针,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以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论文管理、新媒体论坛、校内实训基地等重点和特色工作为抓手,推进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培养特色的逐渐形成。
本专业主要由美术生、广播电视编导两类艺术生组成,由于该校地处西部,生源质量与东部高校差距较大,特别是文化的差距尤其明显,一些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相对较差。同时,在美术生与广编生的融合问题上,开办初期给上课老师带来较大困扰。广编生对设计类、美术类的课程感兴趣但是听不懂,因此意见大。相反,美术生听不懂视听语言、编剧类课程,因此也意见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全体学生学不懂,尤其是涉及编程类的课程。学生经常去校领导、教务处投诉,导致上课老师压力非常大。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发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学生对专业特色和就业去向不了解,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的。为此,2015年9月,在该专业大一、大二年级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即一位专业老师带10名学生,主要负责讲解专业特色、传授学习方法、指导课外实训和专业比赛等工作,并制订详细的月度工作计划。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看10本相关的专业书籍,并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参加大量的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贵州民族大学位于贵阳花溪大学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学生去贵阳市区进行实践活动非常不便,交通时间成本过高。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新闻传播类、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共用实验室与实训室,没有本专业的专属实验室,遭遇新专业办学的瓶颈。为此,整合外部资源建立校内线上实训基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建立头条学院。2016年9月,数字媒体艺术系与北京字节调动科技(即今日头条)联合建立头条学院,校方负责组织学生参加网上实训,今日头条负责提供教师和网络平台。考核机制由双方共同确定,即全程学完头条学院课程,完成相应作业、做出作品的学生优先得到头条的offer,校方给学生2个实践课程学分。先后有100多名学生毕业后进入今日头条就业,甚至有20多名学生实现通过自媒体创业,成为火山小视频的内容合作伙伴。
建立VR学院。2016年1月,数字媒体艺术系联合北大方正、北京中视典、贵安VR小镇等企业,本着以学科建设和学生服务为中心,以赛代练,大力鼓励学生参加这些企业赞助的全国性赛事,企业方出技术指导老师,进行在线指导,校方负责选题和学生参加过程服务。先后有300名学生参加比赛,获得国家动漫奖项30多项,100多名学生毕业成功进入影视、动漫行业就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构成多元化,同时招生来源多元化,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偏科现象。但是数字媒体产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创意、技术、艺术(UI设计等)、内容等工作,单靠一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完成。特别是对那些刚刚入门的大一、大二学生尤为困难,他们必须跨越创意、技术、艺术三座大山,但往往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在无形中选择了美术、广编的方式进行学习。为此,数字媒体系采用大三学生帮扶大一新生、大四帮扶大二学生的办法,进行1对1的帮扶,帮扶的效果纳入高年级三好学生和奖学金的评定标准。通过3年的实施,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有了动力,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基本形成了人人有技术、人人懂艺术的良好学习局面。其中,有30多名同学通过帮扶工程,毕业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艺术生创业的典范。
毕业设计的选题主要由学生拟定和导师指定,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较多。学生拟定选题存在选题比较陈旧的问题,低层次的反复研究较多,缺乏科学性、时效性;不少学生对老师指定的选题有逆反心理,并且选题难度系数较大、研究性强、实用性较差。为此,数字媒体系制定了三种毕业设计方案:一是针对考研的学生,考虑到以后要走研究之路,主要由老师制定选题,希望学生培养科研能力,夯实学术基础;二是针对要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主要推荐去业界实习,由业界导师制定选题,校内导师辅助(负责规范学术格式),最终毕业成绩业界导师评分占80%,校内导师占20%;三是针对不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主要偏重技能选题的训练,如独立完成网页设计、UI设计、活动文案策划、微型纪录片拍摄、微信公众号制作等通用型技能训练项目。
为了响应国家倡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意能力等综合素质,数字媒体艺术系拿出5万元办公经费建立数字媒体创意基金,每年资助5~10个项目。项目由学生自愿申报,只要项目可行性强,随时都可以进行申报,每学期组织一次项目评选。申报项目的主题要求与本专业相结合,主题尽量宽泛,有利于学生才智的发挥。制度实行4年以来,先后有25人次获得基金项目资助,其中有2个项目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优秀奖,并有若干个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奖励,若干省市级的动漫、微电影奖项,尤其是5位同学申请6项目实用新型专利。这一项目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解决了学生在创意与创作方面的实际问题——经费困难的根本性问题。
学术讲座是大学生思想火花碰撞最为激烈的地方,也是很多学生开启学术之路的萌芽之地。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这样一个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在国内还没有标准的课程体系,很多课程的教材都非常匮乏,尤其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大量学术讲座是最好的办法之一。该系规定每个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本专业学术讲座8次,实行学年考核制度,考核不过关的学生不能参加评优评价。另外,大四的学生必须给大一同学做一次班级的学术讲座,讲座记1个实践学分。同时,整合学界和业界专家资源,建立专家库,每周一晚定期开展新媒体学术讲座。通过3年的实施,已经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学生已经养成听讲座的习惯,学会了提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