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寒月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是微信上线以来打出的标语。诚如此言,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无不在社会中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在网络中建构了一个微型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对“社区”进行了定义:社区即生活共同体,以地域、意识、行为等为特征,是一种由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存在富有人情味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1]过去的生活共同体以一种紧密的亲缘、业缘关系而存在,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逐渐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在自由度更高的同时,人们也承受着情感疏离、失去身份认同等各种各样的压力。微信作为网络中的虚拟社区,对现实中的关系进行了重构,将看似对立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了一起。
在《荀子·王制篇》中有这样的议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大能群,彼不能群也。”这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的基本特质之一。在传统社区中,人与人基本以亲缘和业缘的关系连接在一起。在这样的传统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交流频繁、感情深厚,而且互惠交换,在四个维度上都形成了“强关系”,社区内部的凝聚度和认同感都极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传统聚居的土地和家乡,涌入工业化的大城市谋求安身立命,原本以血缘、家族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区逐渐消散。而涌入城市中的人们,失去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庇佑,与原本的亲友也逐渐疏远。哲学家罗素认为,对长年累月定居一地的环境的亲切,源自人的慢节奏的生活和观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即使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人们也可能互不认识,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抵触感占据主导位置,社会的分离日渐严重。
麦克卢汉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社会主导交往模式,而新科技及新媒体的出现,是导致社会主导交往模式兴替的主要原因。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以往的网络社交软件大多旨在打破人们既有的现实社会的圈子,而微信这一应用却在一定意义进行了社会的重聚,再一次将以亲缘、业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拉入虚拟社区当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相比QQ、微博、豆瓣等平台,微信上遍布着“七大姑八大姨”,甚至祖辈的爷爷奶奶也在自己的微信好友之列,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亲戚和家族群。这让有亲缘关系却相隔千里的人们能够跨越广袤的地理空间,在微信群中得以重聚,弥补空缺的亲情与天伦。同时,微信中的同学群、同事群也让以业缘为基础的人们加强了联系,便利了职业当中的交流。近而视之,微信中的传统社区也具有现实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从横向上看,社区内的关系以个人为中心,像水中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荡开,构成与个人的亲疏远近。例如,一个人和父母、爱人、孩子的关系,相较于其他亲戚更加亲密;在众多的好友中也存在相对的亲近与疏远。从纵向上看,社区内的关系也存在着上下、尊卑、长幼的差别。这种差别用费孝通的话说就是传统社会当中的“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中国传统礼治所提倡的“亲亲、尊尊、长长”在微信当中也并没有完全消解,社会中的伦理也延续到了网络当中。诸如逢年过节之时,晚辈向长辈、下级向上级送出祝福;学生对师长的尊敬、员工对老板的敬畏等等,都在微信中得到了体现。
虽然微信重新建构了传统社区,但是传统社区中也存在一些禁锢人性的“枷锁”,其固定性往往带给人们束缚感和无趣感,而微信恰恰又带给人们选择和转换的自由。在微信这样的虚拟社区中,人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趣缘场所。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公众平台。超过1000万数量的公众号聚集在平台之中,这些公众号覆盖了各种类型的内容定位。例如,“严肃八卦”定位于对娱乐时尚圈热点的理性分析和热映综艺、电视剧、电影的测评;“KnowYourself”热衷于用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人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状况与内心产生的各种情绪;“凤凰读书”则专注于为用户推送优秀书籍、作者的生平故事以及书评和读书笔记,等等。在这样的社区当中,人与人之间以兴趣和情感为连接,在同一个空间寻求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里,人们虽然互不认识,但在某些方面有着相同的特质,构成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我们以长沙的一个公众号“MINEFM”为例。“MINEFM”是由长沙的几个大学生共同创立的广播电台,一开始主要分享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和经历,或是青春回忆,或是懵懂迷茫,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后来,“MINEFM”主要活动于广州和长沙两地,经常举办一些线下活动,邀请粉丝参与,同时还会不定期向粉丝征集相关的故事,将它们编辑排版后对外推送。每一期的推送都有一个主题,当人们在其中读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时,常常有感而发,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肺腑之言。在这样的现代社区当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只有弱关系,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1]斐迪南·滕尼斯(德).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