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这个环节通过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旨在引入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教材内容与学习奠定个体经验基础。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操作上,教师不要给学生一种“强给”的束缚,而要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经验,提出学习所疑,如此才能寻找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点。
如在教学统编 《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节“生命可以永恒吗”时,教师可以播放 《西游记》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 “吃唐僧肉,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进而启发学生思考:“生命为何不能长生不老?如何用一个词描述 ‘生命’?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可以实现逆生长吗?”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生命”,探究“生命能否永恒”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探究生命的兴趣。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当中,学生不论是个性化的想象,还是对教材内容的领悟,相信都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当学生的理解有偏颇时,教师要及时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点化、引领,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通过“运用你的经验”,发现学生的经验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让他们领略到教材知识与自己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碰撞的快乐。
“起”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 “承”能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辩。统编初中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运用你的经验”之后,设有“探究与分享”栏目,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而后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在这个栏目的运用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澄清等,让学生实现与自我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从而实现生命的成长。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反思与交流,是发自内心地对生命灵性的不同阐述,教师应该尽量用“真善美”的态度和语言给予评价。
如“生命可以永恒吗”这节课,教师可以在学生自读自悟生命的环节之后,顺承学生的感知,引导他们继续深入。以“描述生命,探究生命”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诵读P89、P91的“探究与分享”,P89的“探究与分享”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两则故事所表达的共同感受,引发学生对生命特征的全面理解;P91的“探究与分享”则从生活中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态度的思考。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除去许多禁锢,让心借语言宣泄。如学生写道:
生命 珍贵 精彩 脆弱 美好……
生命 短暂 独特 来之不易 不可逆……
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结合师生、生生对话后,得出这些关于生命的观点。这些文字既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又写得简洁优美!此时,教师完全可以承袭学生的生命感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在细上做文章。如追问学生:“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通过追问引导,让学生感悟生命有时尽、不可预知,但更应该从容去面对。
这一环节通过“探究与分享”栏目,引导追问学生抒发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有利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生命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从而更加从容面对生命,热爱生命。
婉转(整合)相关栏目教学资源,引领学生领悟和品味生命情怀。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 “我到哪里去”等生命哲学问题有一些初步思考,但他们对事物或观点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及自控能力都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与学” “活动与体验”来婉转体悟,进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情怀,打通统编教材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促进生命积极健康地成长。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或整合“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 “方法与技能”等栏目教学资源。
如“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本身框题名称就具有探究性质,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固定的答案或总结,重点是要启发学生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品味生命的价值情怀,珍爱生命。关于“生命”问题的探究比较抽象,学生在活动中有可能无从答起。因此,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婉转逐层启发。如“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师可以婉转分层:“如果你认为生命不可以永恒,是什么不可以永恒? (为什么)” “如果你认为生命可以永恒,是什么可以永恒? (它将会怎么实现)”通过婉转分层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延续。
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框中,教师还可以整合P91、P92的“探究与分享”:“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 “你看到了哪些生命的传承关系”,通过婉转启发学生思考:个体生命与祖先生命的关联,得出“个体生命是人类生命(物质生命或身体生命)的接续”;婉转启发学生思考:人类生命在技术、文化、民族等多维度、多方面的传承,得出“生命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通过这些栏目的婉转整合启发,让学生体悟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生命的传承和接续,体悟生命的责任与担当。
关于生命成长的价值情怀与品味,教材中有知识点散布在其他栏目,需要教师细心挖掘,引导学生婉转体悟,这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框中,教师也可以利用P92的“阅读感悟”帮助学生去探究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领悟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体悟生命的责任与担当,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从而更加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通过婉转(整合)相关栏目教学资源,引领学生领悟和品味生命情怀,学生对生命能否永恒问题知识的理解更进一层。看似平淡的教材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一“转”,深化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增强其对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理解,明确了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持续中的责任担当。
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统编初中 《道德与法治》教材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这一环节是在前面“探究与分享” “方法与技能”等栏目的行动策略、导向实践的脚手架分析基础上拓展延伸,有利于把学生的视野转移到课外,实现德育课程知行合一的有机整合。
如“生命可以永恒吗”这框中的 “拓展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要求尝试制作一张“你的家族图谱”。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不仅与本框框题“生命可以永恒吗”首尾呼应,学生在整理制作家族图谱的过程中也会更深刻地体悟本框所学知识,体悟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拓展环节一般沿着每一单元或每一课的学科素养立意,即德育课程知行合一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怀揣着课堂上新知学习的余温,把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视线转移到课外,进一步打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
“起、承、转、拓”各环节渗透在教材六个主要栏目之中,探讨整合教材栏目内涵,让课堂一路峰回路转,风景迥异,处处流露出不同的情趣,环环相扣,点亮初中 《道德与法治》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