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中小学课堂的困境及突破

2018-02-26 11:02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戏曲教材学校

周 雨 纳

(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四川 成都 610500)

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广大中小学纷纷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戏剧进课堂等一系列活动。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让青少年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鼓励各地各学校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性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戏曲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为戏曲进入中小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戏曲精致独特,融技术和艺术为一体,反映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浓郁的民族审美情趣。学生通过感受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性格美、戏曲意境美、舞蹈美、音乐美、美术美、语言美以及气韵美能提高自身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戏曲进入中小学生课堂受到社会的关注,为戏曲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戏曲课程的开设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有的学校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开展;有的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坚持时间不久;有的学校把戏曲作为学校特色,现在成为典范。总体而言,中小学的戏曲教育参差不齐,戏曲进中小学课堂所遇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戏曲的内涵及进中小学课堂的价值

1.戏曲的内涵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集文学、歌曲、舞蹈、武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最早萌芽于上古乐舞与宗教仪式活动,发展于汉代散乐、六朝伎艺、隋唐歌舞戏等,完成于宋元杂剧,最终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熟悉的戏曲艺术,可见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它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始于离者,终于和;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等。它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达现实生活或理想志向等,具有娱乐性、文化性、多元性、教育性等特点。

2.戏曲进中小学的价值

戏曲进中小学的价值引导:戏曲进中小学课堂对学生、教师、学校有重要的有利因素,既能建设文明、特色校园,又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创作的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它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形态、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其文化意蕴和历史内容都很丰厚。学习戏曲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音乐教材中京剧片段《要学那泰山顶上的一青松》为例,学生通过对“泰山”“松”的形象的意会而内化蕴含在其中的刚毅、团结等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戏曲教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戏曲具有浓郁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体验、表达戏曲时,将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升感悟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其次,戏曲的表达和表现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拓展生活美,提升生活品质。其三,通过戏曲学习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树立国家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众所周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戏曲是角色扮演的艺术,学生需要合作才能呈现出一部瑰丽的戏曲作品,能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团体的向心力、凝聚力。

(3)打造学校课程特色。现阶段我国建立的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其中校本课程是地方、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学校以其特色需求为目标的自发性课程,是强调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课程,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个别差异的课程。学校戏曲课程的建设既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体现,又是打造学校课程特色的体现。

二、戏曲进中小学课堂困境的多重表征

1.戏曲教育内容的缺乏

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两方面。首先,在课程结构方面,现阶段学校课程结构已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课程结构中并没有戏曲,只有包含戏曲的音乐课程。戏曲课程的加入会影响学校整个课程结构的变化,可能会遇到其他课程的阻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把戏曲作为地方课程,并且是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这说明戏曲不作为必修课程,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重视。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通知》,要求从2008年3月~2009年7月在北京等10个省(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的试点工作。选择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1~9年级。这15首京剧唱段中样板戏居多,一定程度上不能代表京剧,并且其他地方戏曲教育没有列入此次的计划之内。戏曲教育没有权威的课本,地方、学校戏曲教育没有校本教材,戏曲教育内容缺乏,进课堂举步维艰。

2.教师难担戏曲教育大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戏曲进中小学课堂最终的实践者必然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教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习得程度,影响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首先,师范院校大都有音乐、美术等专业等,却极少有戏曲专业,这就造成了拥有戏剧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戏曲教师数量有限。其次,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在就学期间接触戏曲有限,缺少戏曲教育的素养。教师虽认同戏曲进课堂对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审美素质、人文素质的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很难实现。例如2008年选择15首京剧名段进入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教师表示很少接触戏曲的熏陶,京剧艺术培训只有两周就开始上课,在戏曲教学上捉襟见肘。

3.戏曲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是通过吸收外界知识等内化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意识及兴趣等影响到戏曲进课堂的实施效果。首先,在学生兴趣方面,部分青少年认为戏曲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没有学习及欣赏的兴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渐渐加快,被称为快餐时代。部分青少年表示:一方面一部完整的剧目至少在两小时以上,节奏慢,而且戏曲语言文言化、戏曲场景虚拟化,学生难以理解,索然无味,还不如直接看故事;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视、电影、流行歌曲等可选择性众多,缺少戏曲并不影响生活质量。其次,在学习意识上,部分青少年学习动机不足。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语数外更为重要,学习戏曲就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戏曲产生、发展的土壤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具有部分封建思想意识,如强调男权。学生产生了戏曲所表达的思想与现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冲突的固定思维,不愿意触碰。

三、戏曲进中小学课堂的突破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言,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所以为了获取戏曲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契机,采取以下措施克服困难。

1.教材使用:教材、学材

教科书担负着“教材之母港”的重要作用,“母港”是指“教科书是赋予其他教材以教育意义的最终据点”,也是指教科书从历来的“作为教学之用主要教材”转型为“作为学习之用主要教材”[1]。由于戏曲进课堂的现实困境,戏曲教材既是教材也是学材,作为教材,需要指导教师;作为学材,需要适应学生。

戏曲进中小学课堂,至今还没有任何权威的教材。教育部2008年选择15首京剧经典选段编入音乐教科书,其中只有曲与谱,重在戏曲的“唱”,这就是明显的教师教的材料,没有考虑到戏曲多元性的特点。戏曲作为校本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首先,要考虑选择的内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地方性、特色性。这里以四川地区为例:第一,选择四川的代表戏剧——川剧,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应该以川剧为主,使周边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第二,选择具有特色性的剧目,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产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爱好戏曲的意识。如《桂英打燕》,剧中的语言具有四川特色,四川话表达淋漓尽致;剧中的桂英威风凛凛,反映了四川女子特有的刚强形象;剧中的思想正面,人不贪财,取之有道。其次,考虑教材内容的编排。教材内容的编排应具有板块性、创新性。第一,作为学材,应具有信息功能、结构功能、学习指导功能,所以戏曲教材以板块编制。如信息功能板块包含戏曲的历史、艺术特征、行当、流派、唱念及表演动作等等信息,学生只有了解戏曲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戏曲;在结构上,教材除了正文曲和谱,应该还有引言等;在学习指导板块,应配有适量的图解等,适合中小学生的审美观念。第二,戏曲教材编制需创新。编制时去其封建、迷信思想糟粕,取其忠义、爱国、仁慈、艰苦等思想精华,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创新性地改造戏曲,使之符合现代人们生活的节奏,使之符合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目。如青春版《牡丹亭》,她的创新使得昆剧走入新时代,使之具有青春的生命与活力,表达着人们对“情至”“情真”“情深”的追求和对家庭圆满的向往。

2.教师队伍:戏曲专业师范生、戏曲专业人士

教师是戏曲进入课堂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戏曲知识夯实、戏曲表演精湛的、具有综合艺术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戏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第一,戏曲院校开设教育类专业。戏曲院校开设教育专业可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戏曲专业教师,从事戏曲教育专业的工作,为师范院校及普通高校培养戏曲学科专业教师,使戏曲教师队伍呈现和谐发展之势。第二,普通高校开设戏曲选修课程。可从湖北大学选修课程中看到戏曲表演课程,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与审美情趣[2]。在普通高校开设戏曲选修课在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戏曲生存的环境。第三,师范院校有条件可开设戏曲专业。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它的专业课程一般为三大类:一是通识性课程,二是教育类课程,三是学科专业类课程。现在师范院校的课程几乎都不涵盖戏曲艺术,而首都师范大学正尝试把戏曲教育作为通识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生认为戏曲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了解、表达自己,认识、理解儿童,对自身职业发展及幼儿教育有实用意义[3]。首都师范大学把戏曲教育作为通识课程进入学前教育,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但是戏曲课程开设成为学科专业类课程还任重道远。师范生只有专门学习戏曲专业,对戏曲足够了解并配合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育类课程,才能胜任戏曲教学,保障戏曲进课堂得以落实。第四,中小学校引进戏曲专业人士。戏曲进中小学课堂所需教师可以来自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也可引进戏曲专业人士。戏曲专业人士丰富的戏曲表演经历、精湛的戏曲表演技术正是吸引中小学生兴趣的引子,戏曲专业人士与在校戏曲教师的交流合作能促进学校戏曲教学的完善并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第五,戏曲教师职后研修。首先,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戏曲教学技能等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师的戏曲欣赏、表达、教学能力;其次,教师科研是教师自觉发展之路。教师立足于戏曲教学的实践,进行实践记录与反思,借助案例进行科研,实践与理论结合,逐步成长为戏曲专家型教师。

3.教学实施:调动兴趣、重视体验

戏曲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充满了文化气息,决定着审美素质培养途径的多样性。但这绝不意味着戏曲教育者可以任意施教,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兴趣,重视学生的体验,以便进行有效的戏曲教育。

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要素构成不同的阶段,笔者以一个戏曲的模仿表演教学为例加以阐述。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在戏曲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环境,给学生制定一个可以模仿表演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兴趣。第二步给学生足够的资料,如戏曲的视频、创作背景、电子信息系统等,使学生进一步分析、欣赏戏曲。学生通过观看戏曲大家之作从中感受戏曲的魅力,通过电子信息资料的收集感受戏曲之浩瀚,为模仿表演打下基础。第三步学生通过分析需要模仿表演的戏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与分工。中小学戏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业戏曲表演能力,而是为了让学生愿意接近戏曲,乐于参与戏曲,进而培养学生的戏曲感受力。所以这里的分工是通过学生意愿主动参与,有的同学可以选择剧本改编,使剧本更加贴近自己的认知;有的同学可以选择表演的衣服设计和制造;有的同学可以选择舞台的布置;有的同学可以选择舞台表演等等。第四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模仿表演前的准备。在此时,教师要重视鼓励指导,首先这样的准备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的鼓励能使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并持之以恒;其次这样的准备可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准备时的状况及时引导方向,必要之时可寻求专业戏曲家的帮助。第五步进行戏曲模仿表演汇报。学生亲自动手准备、排练、汇报,在整个过程中接近了戏曲,感受、体验了戏曲之美,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感受、创造美的能力。

4.评价过程:重表现、重过程

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戏曲课堂评价中,为了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老路,我们要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使它尽可能地科学合理,符合教育评价的基本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过程。评价不等于测评,所以戏曲课堂的评价不一定要用分数去衡量。戏曲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课堂,正符合表现性评价的特点。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更真实的行为表现(如展示、表演、操作……)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文字表达、思维、创造、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它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其有目的的制定与科学有效实施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兴趣等意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有三个步骤:其一,设计表现性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在戏曲课堂中,应该有戏曲历史的知识掌握、戏曲作品的理解、戏曲作品的表演等,如戏曲作品的表演包含表演内容(文学)、节奏(歌曲)、肢体动作(舞蹈、武术)、整体效果等。其二,制定合适的表现性任务。首先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结构性表现任务(讲述戏曲的历史、类别可用)、戏曲表演任务(通过角色扮演将戏曲任务的个性特点等表现出来)、模拟表现任务(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等可用)、创作作品任务(对戏曲文本的理解及改编创作可用);其次为完成表现性任务设置适当的情境。在戏曲教学时可对多媒体教室布景,然后播放相应的视频等,情境越接近真实,表现性的结果就越能代表课堂教学所希望的结果。其三,选定表现性评价的工具。在戏曲课堂中,对相对简单的任务如结构性任务,只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听觉就能进行判断;对于相对复杂的任务如戏曲表演,就需要通过系统的观察和详细的记录来进行,特别强调录像设备,保证其客观有效性。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表演对自己进行综合分析及反思,真正做到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戏曲进入课堂,需要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地方教育研究人员与学校教师密切合作,研究完善学校戏曲教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使戏曲教育规则体系能够及时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推进戏曲进学校课堂提供制度保障,优化教师队伍,编制戏曲教材,保证课程开设,采用适宜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良性的戏曲教育体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落实戏曲课堂的教学,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人文素质。

猜你喜欢
戏曲教材学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