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陕西西安 710075)
几千年来在人们的传统思想意识里,师者,传道解惑授业者也,所有的教学活动也应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并且深得家长们的追捧。这本无可厚非,可是教育作为一个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服务性公益性行业,应该紧紧的关注并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需求,而教师作为一名切实的执行者,我们更应该站在潮流的前端,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想,以适应这种变化需求。面对今天这么一个科技高速发展,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而又日益残酷的社会,如果我们还是抱定那种传统思想的话,则就显得有点单一、苍白无力甚至是掉队了。所以我们的课改教学,应该在注重学生知识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性化发展,即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目标,对于任何的事物来说,都是其所追寻的最终结果,并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该事物发展的高度。关乎国家、社会发展大计的教育,说到底就是一个对于人才培养发展的问题。由于受几千年来社会制度和生存状态的影响,在人们的心里,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并在考试的过程中将其最大限度的展现出来以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种极富功利性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先进性和可取性,但是面对当今教育已成为一种全民的公益活动和社会日益变化发展的形势,这种功利性的教育目标已失去了其所存在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受教育对象其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对其今后社会生存能力的铸炼,所以作为培桃育李的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对学生知识的教育,更应关注学生今后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锻炼。
如果说思想是提供了一种保障,目标是指明了一个方向的话,那么课堂就应该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向既定目标奋进的具体实施过程。但在课堂上,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具体的去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呢?我认为我们不能只注重书本中的内容,而忽视了社会生活;不能只注重眼前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终生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学生今后生存的需要,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眼前成绩与学生终生发展联系起来;知识积累与学生今后社会生存需要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所展现出来的成果将不仅仅是粒粒饱满知识丰富的谷中上品,更是甘甜而又充满智慧的酒中佳酿。
课改让我们意识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课堂上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个人真正的成长。
课堂是学生与老师所共同组成的阵地,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也要求老师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导演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把握好与学生的亲和度、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参与度、尊重课堂小主人翁的地位,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情境,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当然,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的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上面说了那么多,但不管是思想上的提升,目标上的延伸,课堂上的联系,还是整体定位的改变,他们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理念,即教育应该关注受教育的对象,关注其今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我想这可能也就是这次课改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