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体
汉语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习汉语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牧区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团结的需要,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汉语水平的好坏决定着以汉语为基础的各学科的接受能力以及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一名牧区基层教学研究人员,通过对汉语教学工作的多年深入调研,对牧区汉语教学工作有些许个人的思考,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汉语作为西藏牧区学龄儿童的第二语言,对汉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牧区,除汉语教材以外所有科目均是藏语教材,学生接触以汉语为基础的学科相对于城区的学生较少,同时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不高、氛围不浓,这种情况特别不利于汉语的教学,同时教师对汉语教学的认识也不到位,只“为教而教”,达不到“为学而教”的目的。通过多年对汉语教学工作的调研,笔者在与一线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发现牧区汉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对汉语的基础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汉语能力的培养,只为教而教,对汉语在将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奠基性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氛围缺失。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教好和学好汉语的基础;在牧区汉语教学中,用藏语授课现象比比皆是。同时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为学生设置一些有效的语言交流问题,不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最终学生的说、写能力停滞不前。
(三)教师的汉语业务知识水平不高。下校听课过程中,或多或少总能听到一些知识性错误,如“去”的拼音在一起读qù,拼读应该是q—ǜ—qù,而老师在教授过程中错误地教授为q—ù—qù,还存在着整体认读音节拼读、字词意思讲解不清楚,甚至讲错等一系列知识性错误,同时教师的汉语知识结构也不完整,导致整个牧区的小学汉语教学出现一些死记硬背且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字词现象。
(四)任课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研究不够。民族地区汉语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与教师交谈过程中,部分任教十几年的教师从没有看过课标,更谈不上认真研读。《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明确汉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但在牧区汉语教学过程中,基本看不到《课标》涉及的目标教学,同时对教材也是照本宣科,更不用谈拓展与创新,小学五、六年级的作业仍然停留在写字、组词上。
(五)“满堂灌”现象依然严重。学生说、写及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足。在听课过程中,老师讲得很精彩,而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我们老师很少去关注,设置问题没有任何针对性,没有意义,提问题的方式多用“是不是、对不对”的表述,造成了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师只是为教而教,达不到为学而教的目的。
(六)西藏牧区汉语教学资源匮乏。牧区汉语教学资源只有一本教材、一本同步练习、一本课标,再无其他教学资源,即使部分篇目与语文教材一样,但是根据牧区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符合我们的学情需要,如果能有很好的教学资源且合理运用在我们教学工作,会让我们牧区汉语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一)创新汉语教学评价,提高教师对汉语教学的认识
如果教学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评价的准确性就会有失偏颇。仅通过测试来评价学生掌握汉语知识,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汉语的学习不应该是反映在能书写上,更多是能说、能读、能理解;为此,需要达到学生既能写,又能说,更能很好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要开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测试、看图说话能力测试等,达到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用的目的。只有综合评价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对本学段汉语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督促教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教育教学工作。
(二)加强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教师知识技能水平
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知识技能的不足,制约着牧区汉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培训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系统、全面的作用。基础知识需要靠教师自主学习,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就要看我们如何调动教师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我们督促教师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课标》及教材的研读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解读《课标》、教材分析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逐步提高牧区汉语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汉语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藏族地区小学汉语教材编排中,许多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比较贴近,如第三册第十一课《月饼多少钱一块》,在教授该课时,时间基本就在中秋节前后,如果我们不联系生活实际,直接讲授中秋节要吃月饼、与家人团圆等,作为牧区学生,从认知度来看,不一定知道“月饼”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汉语“团圆”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联系实际生活,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为学生提供一些月饼,全体学生围坐一起过中秋节,这样不仅可以很直观明了地知道“月饼”是什么,同时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团圆”的意思。再则,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中秋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让全体少年儿童学生都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中秋节蕴含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四)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汉语环境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小学生正处于易受环境影响的生理时期,在汉语教学中,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宽松、和谐的汉语氛围尤其重要,要多鼓励学生用汉语自己说、与同伴说、向家庭成员讲故事的方式来学习汉语,也可以倡导多看汉语新闻、多听汉语广播等方式来学习汉语。
创设语言环境是营造汉语学习氛围的重要手段。一是我们在汉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汉语授课;二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鼓励学生多说、多读;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汉语朗读或汉语演讲比赛等;四是在校园内开设“汉语角”,并规定在“汉语角”内只能用汉语交流等。
(五)积极构建“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在牧区教学中很普遍,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被教师挤占,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受益甚微。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精讲多读”是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好办法。“精讲”就是抓住汉语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准确、深入地讲清楚,对教材的其它部分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教师的讲解、启发、引导、拓展和总结等都要精。多读就是让学生大声读,个人读、分组读、有感情地读等,古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汉语学科的特点,进行听说读写,把汉语课堂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和思考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达到能说、能写的教学效果。
(六)创建牧区汉语教学资源平台。针对当前牧区汉语教学资源匮乏现状,创建牧区汉语教学资源迫在眉睫,发挥“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把任务分解至使用民族地区汉语教材的学校,逐一将优秀课堂实录、教材课件资源、教学设计等上传平台,让全区教师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牧区小学汉语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各环节再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