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龙
(合川区工读学校 重庆 401520)
近年来,青少年参与违法犯罪人数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合川区工读学校拓宽思路,夯实常规工作,探索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及教转工作新模式,结合专门学校自身特色,尽力解决了问题青少年“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问题。
工读学校是我国为有轻微违法或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开设的一种特殊教育学校,不属于行政处罚或刑罚的范围。工读教育对象一般是13—17岁,有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轻微犯罪行为,不宜留在普通学校学习,也不足以送少管所的学生或社会适龄青少年。其入学须经当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等单位共同审批。实行严格管理和奖惩制度,学制年限一般确定为1-2年,进行“积分制”管理,按要求完成分数。此外,老师们对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状况进行集体讨论,评估表现情况。由学校与家长、镇街三方签定帮教责任书,方可离校。[1]
一是讲授法律课堂。每周周二上午,警务支队民警给学生集体授课,涉及到的法制内容是《预防未成人犯罪法》、《未成年保护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一日规范》读本,通过视频、案例讲解、说故事、讲身边事、当前焦点新闻等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二是检查反馈。民警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分别与每位学生沟通交流,假设各种案例,让其学生回答,及时掌握法律学习情况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引导孩子们要知法、懂法、守法。
1.常态化工作
一是每周一次,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训练内容为队列站姿、队列操练、队列风纪等,每个季度实施为期一周的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知识教育学习,切实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二是规范语言行为。按照《合川区工读学校积分制考核细则》进行加减分,促使每天进步一点,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早点名、晚查房,无缝管控。教师24小时轮流值守,无缝对接,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所到之处,须相应管理人员到位,不离开管理人员视线范围内。便于发现思想和行为有所偏差,导致阻碍教育转化顺利进行。
2.一对一配备帮扶包教
一是加强情感教育,对每位学生安排帮扶包教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知道成长经历、掌握思想状况。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交心换心,引领学生面对现实、克服困难,调整好心态逐步走向成熟。[2]
1.开设心理健康课。一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计划,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故事案列。让学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的结合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在实践中体验成长
“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体验引发认知冲突以及内心的价值冲突来完成”。体验和感悟是学生教育内化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而应置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和强化。比如,长期开展丰富多彩感恩教育、写日记、给父母写信,为同学做好事,给老师送亲手制作的小礼品,到校实作基地劳动教育、亲情接待活动、亲子活动、使家长和孩子进行有效地心灵的沟通,使感恩之情深深地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3.心理沙盘治疗
心理沙盘治疗,是游戏治疗的一种形式。就是通过玩具、沙、沙盘这样的物质载体,创造任何世界,做出任何场景或者图像,又或是创造任何故事,学生可以透过活动与象征性游戏来表达自己。展现真实的自我,恢复自愈能力,从而能获得心理康复和成长。
1.营造爱国情怀
一是以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在庄严的国旗下,神圣的国歌声熏陶下,开展“国旗下的课堂”活动。教会孩子们爱祖国、爱社会、爱集体、爱家人、爱自己、树立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让他们人生有所追求。二是观看每天晚7:00的新闻联播。通过新闻了解外界热点、焦点问题。以一个小主人的身份评述看法,逐渐引导关心国家。
2.课程文化建设
一是开创轻松的文化课堂。工读学生普遍具有贪玩厌学的习惯,如何施行因材施教,成为老师们思考的方向。因此,工读学校的老师把握学生的“玩”,目的在于让学生玩进课堂、玩出精彩、玩出生活,因此每堂课都围绕“玩”来备课,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增长文化知识,也为学校常规教学注入一种新的元素;二是构建班级主题文化。围绕人文、艺术、体育、健康等文化主题,以德育为主导、学科为龙头、课堂教学为中心,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及至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性教育周、文化节活动;三是补充课堂教材。在深入研究“问题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进行工读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读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三字经》、《弟子规》、《安全教育读本》、《工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等校本课程,贴近工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为问题学生解决困难奠定基础;四是延伸课堂学习。在孩子业余的时间里,发动社会力量,捐来大量的各种文学读本、法制刊物,为工读学生建立“流动书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养成爱阅读、爱学习的习惯。
一是开办校企合作,并与合川人力资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项目,职校老师走进工读校兼职上课,为学生传授农耕、电脑维修等基本技能,为公司加工半成品等;二是延伸课堂教学。从课堂走进基地,从理论走向实践,不断润化学生幼小心灵,真正体现返璞归真的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丰富实践内容,引领生活技能提升。如除草、摘菜、翻土、喂鱼、养鸡、养鸭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实现生活回归,成就个体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