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玖梅
(西乡县教学研究室 陕西西乡 7235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落实的呢,下面我将具体谈一谈。
在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上,老师是这样帮助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的。
(一)情景引入(略)
(二)探究新知。
师:有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老师准备了相对应的纸片,请你先折一折,涂一涂淘气能分得的部分,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师: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分的(图1),你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师:我们先来看分月饼,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只有一个月饼,可以切成两半,一人一半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分月饼、分巧克力、分三明治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并引出后续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获得整体的,现在小巧带来了一个大蛋糕,打算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又能分得多少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圆形的纸片,请你自己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并记录在学习单上。
学习单:折一折,说一说
我想笑笑会请( )人,
把蛋糕平均分成( )个部分,
每部分是这个蛋糕的( ),是( )个蛋糕,
所以每个人分得( )个蛋糕。
学生将蛋糕分成了4份、8份、16份……教师引出分数的概念。
师:真是厉害,分给了这么多人,再多的人可不可以分?
生:可以分,纸片要一直折下去。师:了不起!我们说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分之一(板书),像1/4、1/8、1/16……这样的数叫做分数。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小学生思维是形象的,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此课例在探究新知与巩固练习都用了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将计算的方法融会贯通于数学的其他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度理解算理,探索计算法则呢?
在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教师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材呈现了问题二:“¾×¼=?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想一想,再算一算。”这个问题着重于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材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算理的,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表示¾;然后把这3份又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表示出了¾的¼是多少。学生很容易理解¾×¼的算理就是:把¾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¾的¼是3/16。最终得到算式¾×¼=3/16。
首先引导学生将长方形纸竖着对折2次,即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并涂出其中的3份就是¾。然后将¾张纸横着对折2次,再用其他颜色涂出它的1份。学生借助图形深刻地理解“¾×¼就是¾的¼是多少”。学生直观看到结果是3/16。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¾×¼与结果数值3/16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直观洞察,从而得出关键的计算步骤,即¾×¼=3/16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对分数乘法的算法做出自己的解释:把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在同一个长方形纸上,因为分了再分,所以分母相乘;因为取了又取,所以分子相乘。
同样,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对于“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需要借助图形。五年级下册教材有这样一道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分一分,涂一涂,与同伴交流”。教材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算理的,先画一个长方形,竖着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4份表示4/7,把它横着平均分成3份,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4/7的1/3,也就是这张纸的4/21。写成算式就是4/7÷3=4/7×1/3=4/21。通过多个类似的例子,学生能归纳分数除法的算法。
充分利用面积模型,又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算理。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的,可能就忘记了;看过的,也许记住了;只有做过的,才能真正理解。
总之,借助动手操作可以展示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我们要从数学发展的全局着眼,从具体的教材编排过程着手,理解编者的意图,灵活、合理地利用好教材渗透数学思想,使之成为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