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 诗之文化内涵

2018-02-26 07:52:27王素美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耶律楚材治国思想

崔 淼,王素美



耶律楚材 诗之文化内涵

崔 淼1,王素美2

(1.南开大学,天津 300000;2.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65011)

儒释道相兼、相融,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标志着三教融合的开始。隋唐的儒、释、道并驾齐驱,互相渗透,终于酿造了宋明理学而使三教思想之融合更显周密。元之际的北方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互相冲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深入发展的阶段。耶律楚材融合儒释道思想是历史之必然,这些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但学术界目前对此研究尚少,本文着重研究其中儒、释、道兼融的文化内涵。

儒释道;耶律楚材;诗歌;文化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便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且常相诋毁,但他们却能相安无事于秦国赖以强并天下的法家思想里,二者之融合已初见端倪。嗣后,无论是冠名“黄老之学”的新道家,还是“罢黜百家”的新儒家,都广泛吸取了包括儒道在内的各家思想。东汉神仙方术的盛行和佛教的传入,使道家思想得以分解而逐渐融于道教与中国化的佛教中。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标志着三教融合的开始。隋唐的儒、释、道并驾齐驱,互相渗透,终于酿造了宋明理学而使三教思想之融合更显周密。金元之际的北方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互相冲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深入发展的阶段。

耶律楚材融合儒释道思想是历史之必然,只不过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思想倾向,这些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其文章的专门论述很少,我们不妨深挖一下,其诗歌中儒、释、道兼融的文化内涵。楚材著名的《题西菴归一堂》[1]诗歌便表现出其儒释道兼融的观点。诗云:

三圣真元本自同,随时应物立宗风。

道儒表里明坟典,佛祖权宜透色空。

曲士寡闻能异议,达人大观解相融。

长沙赖有莲峰掌,一拨江河尽入东。

耶律楚材这首诗表达的是儒释道兼融的思想很明白,毫无隐晦。他认为儒释道的思想根基相同,只不过是“随时应物入宗风”而表现的有所不同,道儒是互为表里起着“明坟典”的作用,而佛祖之论以“空”起到权宜的作用。他讥讽的是“曲士寡闻能异议”,他认为达人大观才能于儒释道持相融的见解。这就是说,楚材认为儒释道兼融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是“一拨江河尽入东”的必然规律。作为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耶律楚材个人来讲,于其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其儒释道三者交融的状态亦不同,往往表现着阶段性的特点。

西征初期耶律楚材连续作了《过阴山和人韵》(四首),《再用前韵》,《复用前韵》,《复用前韵唱玄》等几首诗。这几首不仅从音律来讲有着内在的联系,从思想内容来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阴山和人韵》(四首),描写了阴山雄奇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情怀。《再用前韵》则借阴山之雄险突出成吉思汗西征军的豪迈气概,充分表现了“堑山陵海匪难事,翦斯群丑何无功”,体现出儒家那种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而《复用前韵唱玄》则与《复用前韵》的思想倾向大相径庭。其《复用前韵唱玄》写道:

天涯流落从征西,寒盟辜负梅花溪。

昔年学道颇得趣,鱼兔入手忘筌蹄。

残编断简披庄子,日日须当诵秋水。

谁知海若无津涯,河伯源流止于此。

人间酱缶纸数重,太玄强草嗤扬雄。

高卧蒿莱傲唐室,清风千古独王通。

曲者自曲直者直,何必区区较绳尺。

一笔划断闲是非,万事都忘乐岑寂。

功名半纸几字行,竟羡成绩书太常。

只知牢莢饗刍豢,不思临刃心悲惶[2]。

何如打坐蒲团上,参透升平本无象。

一瓶一钵更无余,容膝禅菴仅方丈。

从教人笑彻骨穷,生涯原与千圣同。

鸟道虽玄功尚在,不如行取无功功。

归来踏破澄潭月,大冶烘炉飞片雪。

且听石女鸣巴歌,万里一团无孔铁。

这首诗道释兼融的倾向十分明显,其兼融的思想基础是对功名的轻视和难舍的矛盾。诗之起始便云:“天涯流落从征西”,诗人回想起自己的身世“予是契丹八世孙”,却与蒙古可汗做随军“秘书”,他当然有沦落之感,此时的耶律楚材在山中于万松老人学道三年乃成,忽然间回忆起对道家鼻祖二号人物庄子学习的努力程度,又评论了道家人物杨松与王通,他推崇王通贬低扬雄,他要“一笔划断闲是非”,当“万事都忘乐岑寂”之时,佛释与道家在根本上相通了。耶律楚材说“何如打坐蒲团上,参透升平本无象”,“大象无象”是老子的一贯思想,当看“无象”之时,人间“升平"也就“岑”了,与“禅菴”相近了,所以耶律楚材认为“生涯原与千圣同”,他说“不如行取无功功”,“归来踏破澄潭月,大冶烘炉飞片雪”了。

这几首诗充分地反映了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初期的事情,一面为其摧枯拉朽而欢欣鼓舞,一面又为自己落魄王孙,“天涯流落从征西”;一面想建功立业,一面又蔑视功名;一面心存儒家理想,一面又释道自居,其内心之处儒释道三者并存,正如其《再和西菴上人韵》一诗所云:

不在寻求不在参,

谁分西北与东南。

云川试入西菴去,

三圣元来是一菴。

其“三圣元来是一菴”之说,表明他对儒释道三者同样尊重,平等对待。在他的诗文中曾多次出现“三教同源”,“道儒表里”,“三教归一”之说,其说认为儒释道是平等的并无高下轻重之分,这就是其儒释道兼融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耶律楚材儒释道兼融并存的思想,三者并未绝对平等,在经历西征初期一段短暂稳定、平等、和合之后,在耶律楚材的思想中,很快地就有了轻重主次之分,西征十年,大部分时间耶律楚材的思想是在佛道一边,这是因为其随从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成吉思汗太好武功,不重文臣,耶律楚材经常被闲置一边,他的政治思想及其才能得不到施展,他就植入佛释以求心灵上的救助。这期间其道教思想表现为对所谓“三玄”的体悟和隐逸思想的出现。他所谓“三玄”,就是《老子》,《庄子》和《周易》,此三者为楚材经常探讨之列,于其诗歌中多有反映。耶律楚材其诗云:

挂起西轩风似水,闻将《羲易》索幽玄。

酒醒梦回无个事,澄心忘虑体三玄[3]。

耶律楚材用功于“三玄",可谓如饥似渴,如此体悟,一为治国,二为修身。他十分欣赏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以通过“无为”而求“有为”沟通有无之理,其《西域和王君玉诗二十首》[4]第九首云:

莫道无为云便了,有为何处不逢玄。

又如《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其一:

临风畅饮题玄语,方信无为无不为。

耶律楚材沟通有为无为之术在于其禅家的辨证思维方法,他认为“夫清虚玄默,乐天真而自适者也;焦劳优勤,济苍生为己任者也。二道相反,甚于冰炭,使尧舜,巢由易地则皆然”。他对老子的治国之术十分欣赏,其诗句云:“视民每羡如刍狗,治国常思烹小鲜。”[5]如“烹小鲜”之术,自然要沟通无为和有为,以此之术治国。以老子之术治国,耶律楚材还追求“简政”之法。其《和平阳王仲祥韵》[6]一诗云:

一圣扬天兵,万国皆来臣。治道尚玄默,政简民风纯。

明明我嗣君,宽诏出丝纶。洪恩浃四海,圣训宜书绅。

逆取乃顺守,皇威辅深仁。贪饕致天罚,长吏求良循。

河表背盟约,羽檄飞边尘。圣驾亲徂征,将安亿兆人。

湛然陪扈从,书剑犹随身。翠华次平水,草木咸生春。

冰岩上新句,文质能彬彬。冰雪相照映,珠玉如横陈。

诗笔居独步,唐都一逸民。圣政罔二三,载物惟平均。

综名必核实,求儒务求真。经术勿疏废,笔砚当可亲。

伫待寰宇清,园丘祀天神。选举再开辟,仲祥当超伦。

一旦腾达时,献策宜诜诜。

这首诗全面地表达他以儒释道兼融思想的治国方针。就“道”来讲,他主张“治道尚玄默,政简民风纯”,“圣政罔二三,载物惟平均”,这是老子思想的发挥,与其“玄默”,“载物惟平均”思想的发挥;对“儒”治来讲,他主张“综名必核实,求儒务求真”,“经术勿疎废,笔砚当可亲”,“逆取乃顺守,皇威辅深仁”,“贪饕致天罚,长吏求良循”。这里以道治国的思想与以儒治国的思想兼融,之所以能够兼融是因为耶律楚材取老子“简”、“默”、“玄”的思想观点,中国自周易以来,其思想就尚“简”,而如上所引诗中的儒家治国的观点都是陆九渊论治国方略的观点。南宗理学家陆九渊理学在主要思想方法之一就是尚“简”,他曾因简与繁的问题与朱熹展开长时间辩论。陆九渊云:“易简功夫方须大,支离破碎竟深沉”,次论推衍到治国方针中,当然也要尚简;而求“真”务“实”又是陆九渊心学与由宋入元的理论家吴澄的共同观点。

而陆九渊,吴澄者流都有良吏论,反对吏治腐败,这些都是心学的观点,心学颇近禅宗,朱熹曾讥讽陆九渊那一套都是禅学,由南宋元初江西理学家的思想入手,就完全能破译耶律楚材这首诗的儒释道兼融的思想,耶律楚材这首诗的治国观点表现了儒释道思想兼融、联合治国的观点。这种思想宏阔,方法灵活,回旋的余地很大,在元初,可谓最佳的治国思想。

耶律楚材西域期间修身、治心的主要方法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其《西域王君玉诗二十首》[7]二十首诗,首首谈玄,可谓集表现其道家思想的诗除三、四首涉及治国思想之外,其它都与修身相关,诸如:

其六诗成酒罢寂无事,净几明窗诵太玄。

其八何能远遁尘嚣去,且向人间养素云。

其十二衰翁自揣何多幸,未死中间乐此玄。

其十七酒醒梦回无筒事,澄心忘虑体三玄。

其十八迅速光阴莫虚度,回光反照静参玄。

这都是描述和表现其悟玄修身的情状,耶律楚材这首组诗还表现在其悟玄过程禅宗思维渗透的介入,表现了其玄而不玄的思想观点。诸如:

其七纵横触目皆真理,坐卧经行鸟路玄。

其十一直须箭透威音外,不用无为不用玄。

其十五触处逢渠何所礙,不玄玄处亦玄玄。

其十六灵云检点真堪笑,不见桃花不悟玄。

如上“触目皆真理”,“不见桃花不悟玄”都与禅常“解物成春”,“即地是佛”的观点有关,或者是受其影响。又如:

其二思量万事多浑错,勉力轮鎚好扣玄

其五巧拙事非无定据 到头谁解辨玄黄

以上是耶律楚材西域期间扣玄参道,岑究治国之理与个人修身的情况以及其禅字旦去方法向道玄迁移融合的状况。耶律楚材在西域期间还修养禅宗,以禅治心表现释道兼融的现象。

耶律楚材在西域期间,有大量的时期专研佛教经典,领悟禅宗真谛,他有相当数量的诗表现了对禅宗的领悟,诸如:《和移剌继先韵》《示忘忧》《和高冲霄韵》等诗都蕴含了禅宗思想,摘录其中诗句如下:

千年兴废沤浮沉,百岁光阴电飞烁。

——《和移刺继先韵三首》

历代兴亡数张纸,千年胜负一盘棋。

因而识破人间梦,始信空门一著奇,

——《示忘忧》

穷通荣辱皆真梦,毁誉称饥尽假音。

——《和抟霄韵》

古今兴废不堪听,宠辱都如梦一惊。

——《和冲霄韵》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故谓之“空”。楚材遇时乱,深感世事无常,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佛家“心空世界”的思想观点。

耶律楚材西域期间的诗歌,基本上是蕴含佛释道思想。如《太阳十六题》,《洞山五位颂》《黄龙三关颂》等,年谱没有记载出其写作时间。按理说,耶律楚材与万松老人初学佛法之时,尚无力将其转换成诗歌,窝阔台时期又无时间去专研佛法,写于西域期间,亦未可知,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两首诗,先看《洞山五位颂》:

正中偏

十月澄江彻底冰,梅花江路破瑶英。

寒斋冷坐人无寐,雪映书窗一夜明。

偏中正

区区游子困风尘,就路还家触处真。

芳草满川桃李乱,风光金似故园春。

正中来

石女翩翻鸟道飞,渊明琴上抚冰丝。

缓歌劫外阳春曲,慢看盘中白云词。

兼中至

泾渭同流无间断,华夷一统太平秋。

而今水陆舟车混,何碍冰人跨火车。

兼中到

水穷山尽悬崖外,海角天涯云更遮。

撒手转身人不识,回途随分纳些些。

“所谓正者中正之义,体也、理也、空也、实在也。偏者偏倚之义,相也、事也、有也,现象也。故本寂云,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曹洞宗的正偏五位之说意在讲明参禅者在不同阶段的悟道境界。耶律楚材以饱蕴禅机的诗句“遮诠”真意。正中偏是背理就事,参禅者识相明用,却不悟本体,故称“夜明”;偏中正舍事入理,如同游子还家,直指本性,无奈归心太切,以致不辩“桃李芳草”之“乱”;正中来有体有用,参悟者不再执其一端,虽也“缓歌”、“慢看”,却是无动于衷,如石女腾空,抚无弦琴:兼中至人己归家,空色一体,理事通融,此种境界“雪刃笼身不自伤”,“何碍冰人跨火牛”;兼中到返朴归真,既得最高觉悟,便应返转人间,“随分纳些些”以化导众生。楚材集中如《黄龙三关颂》、《太阳十六题》等诗都体现了禅宗应机接物、语自心出的特点。

首先,楚材认为古往今来的一切现象都在生灭变化之中,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这也就是佛教“三法印”中所谓“诸行无常”的意思。透过着无常的运行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空”的本质,一个个王朝的兴替不过如同梦幻一般,转眼间就烟消云散。作为个体的人来讲,一生中所经历的“穷通荣辱”也是虚幻的。楚材源于辽,生长于金,最终服务于蒙古,这样的经历使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幻灭的感觉,“静思二十年间事,聚散悲欢一梦同”。

其次,楚材掌握了禅宗灵活多变的机锋运转。禅宗自称“宗门”,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他们称自己所讲的佛法为“超佛越佛”之谈,而此等第一义是不可以“表诠”直道而只能以“遮诠”来展现的。如此一来,禅机打开,有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前后相承立曹洞宗,它在禅宗的五家七宗当中以细致绵密,幽渺艰深见长。楚材乃曹洞宗大师万行秀的弟子,故而他的诗中多有洞下门风。

耶律楚材的《太阳十六题》有十六个小题目,这十六个小题目是《识自宗》、《死中活》、《活中死》、《不落死活》、《背捨》、《不背捨》、《活分》、《杀人剑》、《平常》、《言无过失》、《透脱》、《透脱不透脱》、《称扬》、《降句》、《方又圆》、《利道拔生》。与佛学的《浮山十六题》一个子都不差,这十六题本是宋代禅僧浮山法远识别宗旨的十六种范畴,可是,耶律楚材将道家思想混入,成禅宗与道家思想兼融的产物。

宋代禅僧浮山法远所用第一个范畴“识自宗”要求识者,须识本来宗旨,不落言诠思量。而耶律楚材竞将老子拈出比较,说“拈花老子徒饶舌”,又说“面壁胡僧太赚人”,这两者他都排斥,说两者都是没有忘怀,“更着洞山行过水,吾宗从此永沉沦”;“死中活”的解释是“绝思量”,耶律楚材的诗句则大大地进步了,他按照题意解释“百尺竿头须进步,无名鬼窟好抽身”这就是泯灭了生死的界限,又言“寒灰定爆真奇味,枯木花开别是春”,仍有激活生命的意识,泯灭生死界限本是道家齐物扬我的一种方法和途径,耶律楚材这里就将道家思慧与禅宗思想融合一处。

第三个题目是“活中死”。耶律楚材云“可怜一粒灵丹药,咽下喉咙命已亡”他历来反对道教炼丹长生,认为世上本没有灵丹妙药,造出来也无用。

更有趣的是他用隐逸来解释第四个题目“不落死活”,“半醉微醒哭更歌”,这就是一种“不落死活”的生活,于此,儒释道三者兼融,以下各个题目都有道教思想的成分,不一一解释,拈出就是佛学所谓“平常心”禅宗公案名“平常心是道”系南泉善愿接化赵州从谂之语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赵州乃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又颂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耶律楚材以“平常”为题,诗云:“渴饮饥食随分过,闲中打坐困时眠。”这里强调了主体,强调了主体精神的积极介入与佛道的消极还不是一回事,与禅宗不同的是更懂得“闲”,要“闲中打坐困时眠”。“闲”是道家追求的境界,如此也是儒释道兼融,以下不一一解释,足以说明《太阳十六题》是借禅宗之题(或者说范畴)宣扬其儒释道兼融的思想观点。

《黄龙三关颂》纯属随意机锋之理,变化之多端,不是硬性解释能说明耶律楚材儒释道兼融的修养境界的,接着上面说,如上我们论述耶律楚材儒释道兼融的状况,那么儒释道兼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先来说儒道兼融。儒道兼融,儒子之独立不拔的人格精神,佛释之“心空一切”的观点会合,往往会产生大无畏的人格精神。这种大无畏的人格精神是淡泊名利的产物。楚材说:“一入空门我畅哉,浮云名利已忘怀”(《过天山和上人韵》)不仅是名利,就是生死也看淡了,“好凭定慧超三界,不恋轮回没九泉”,他在《和裴子法韵》一诗中写道:“赠君一句直截处,只要教君能养素,但能死生荣辱哀乐不能羁,存亡进退尽是无生路”,这正是他从万松老人那里得到的佛门显决:“忘生死,处身世,毁誉不能动,哀乐不能入”(《湛然居士文集》序一)禅僧古德在临危之际曾有偈语:“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讲的就是这泰然无畏从容不迫的境界。虽说楚材未必全然无欲无求,但他至少看淡了生死荣辱,他在晚年失势的情况下,仍然敢宁解权臣,甚至敢与皇后分庭抗争,所仰仗的就是佛教的无欲无求则刚的大无畏精神和儒者独立不拔的人格精神。

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的思想发展进入其一生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其儒释道兼融的状态是以儒为主兼释道,耶律楚材要协助窝阔台进行全面政治经济的治理和管理,窝阔台登基的第一年他是那样的欢欣鼓舞踌躇满志。其《和杨居敬韵》二首云:

自愧才术草芥微,偶然千载遇明时。

惟希一统皇家义,何暇重思晁氏危。

仁义且图扶孔孟,纵横安肯効秦仪。

行看尧舜泽天下,万国咸宁庶绩熙。

其二

诏下龙庭万国欢,野花啼鸟总欣然。

熙朝龟卜符千亿,圣主龙飞第一年。

至道变通皆有数,浮生富贵本由天。

谁人得似杨公子,傲世高吟数百篇[8]。

这是窝阔台登基第一年耶律楚材写的两首诗表现了他的满怀壮志,想以孔孟之道治理国家,希望能实现“尧舜泽天下”的社会理想。窝阔台任耶律楚材为丞相,统揽政治经济大权,开始实施“礼乐中原”的治国方略。孔子的“礼乐”精神是道德与礼法的统一,孟轲发扬前者而推崇“仁政”,荀况则“隆礼”而“重法”。楚材乃治世之能臣,深知此二者不可有偏废,他在《和李德修韵》一诗中写道:“厚德深仁施万世,巍然一代典谟新。”一个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首先要推行仁政以安民生,楚材“颙观颁朔施仁政,竚待更元布德音”(《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十首》),他利用各种机会向蒙古统治者宣扬仁政的好处,希望早日实现“普天钟鼓乐清平”的景象。但是新兴的蒙古政权四向征伐的势头十分强劲,楚材的治国之道并不能得到充分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未能仁义戟干戈,免将敦厚惩浇薄。”(《和移刺继先韵》)他重修孔庙,启用儒生,以此张扬儒家的伦理道德,纠正乱世之中败坏的风气。然而,仁政与道德教化在兵戈堆里的软弱,楚材心中也很清楚,所以他十分注重法治。他说:“圣泽传朝露,明刑肃暮霜。”对于刚刚占领的地区,他主张仿效汉刘邦建立简单而有效的法制,反对纵横家朝秦暮楚,毫无定规的行为——“且图约法三章定,宁羡浮荣六印悬。”随着蒙古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地方诸侯的势力也逐渐增强,楚材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他说:“九州成一统,刑赏归朝权。”虽然阻力很大,他仍极力推行。楚材诗云:“惟希一统皇家义,何暇重思晁氏危”。他也曾想到晁错助汉景帝“削藩”最终被杀的故事,但是“行看尧舜泽天下,万国咸宁庶绩熙”的美好憧憬鼓励他继续前行。楚材曾有诗句:“衣冠异域真余志,礼乐中原乃我容。”(《和武川严亚之见寄五首》)“施仁发政非无据,论道经邦自有人。圣世规模能法古,污欲习染得维新。”(《和移刺子春见寄五首》)这些诗句正是对他“以儒治国”思想的具体阐释。但是,西域十年困守,以隐逸鼓其志的思想尚有残余,他仍想着功名成就,再去归隐。其《和武川严亚之见寄五首》最能表明这种心路历程。其一:

当年西域未知名,四海无人识晋卿。

扈从銮舆三万里,谟谋凤阙九重城。

衣冠异域真余志,礼乐中原乃我荣。

何日功成归旧隐,五湖烟浪乐余生[9]。

这首诗回顾了其于西域“扈从銮舆三万里,谟谋凤阙九重城”的业绩,又述说了“衣冠异域真余志,礼乐中原乃我荣”,“以儒治国”的理想追求,理想达不到,只有“何日功成旧隐,五湖烟混乐余生”了。

其二仍是这种理想追求他写道“…惊人诗价比连成,功名未立不为慊,仁义能行亦足荣。此理幽微人不识,莫言儒道拙谋生。”用儒道来治国,那么,儒道是什么道呢?当然是仁义理智之道。

其四则坚决的写道“误忝纶恩斗印悬,乏才体到玉墀前。劾奸封事梦犹诤,许国忠诚老益坚。仁政发从天北畔,捷音来白海西边,从今率土霑王化,礼乐车书共一天。”

其五又鼓励朋友与其共同奋斗,“参商管鲍贤朋友,南北机云好弟兄”,这时的耶律楚材抛弃了道家的隐逸思想动员,其同僚朋友们与他携手共进,“故园日夜归心切,未济斯民不感行。”耶律楚材已经坚定了“以儒治国”的信心和决心,并付诸于行动。首先采取的是尊孔重儒的措施,如:“召清名儒梁涉、赵著、王万庆、直泽九经讲学东宫,诸王子及王公人臣子弟皆执经问义。袭封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为衍圣人。于燕京复置编修所,平阳建经籍所,数次敕修孔庙。[10]在各地兴学校,建郡学,使这些地方“儒风为之一变”。派官于各路考取儒生,“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念就试,其主匿弗遗者死,得上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11]“凡中选者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12]对于窝阔台礼遇儒生的措施,他表示由衷的喜悦,“伫看北阕垂温诏,夜半前席进贾生”其《和薛正之见寄》一诗兴奋地写道:

贤臣圣主正时遭,建策龙庭莫惮劳。

大壑波深翻巨鲤,高空风顺遇鸿毛。

一番制度新才术,百代文章旧雅骚。

勉力自强宜不息,功名何啻泰山高。[13]

耶律楚材自强不息,为“以儒治国”努力奋斗,然而却遇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如:

幽人呼我出东城,信马寻芳莫问程。

春色未如华藏富,湖光不似道心明。

土床设馔谈玄旨,石鼎烹茶唱道情。

世路崎岖太尖险,随高逐下坦然平。[14]

耶律楚材认为世路崎岖如山路一样崎岖不平,他想“随高逐下”,可是窝阔台有时也为权臣所左右,另外,窝阔台本人也克服不了草原民族尚武敛财的习性,耶律楚材的“以儒治国”的方略得不到完全的落实,内心充满了苦闷,内心深处又涌起了归乡之念。其《和武善夫韵》云:

不得潜身似许由,医闾辜负万山秋。

未竭犬马虽为慊,忽忆猿鹤却自羞。

黄阁赖悬新篆印,白雪元有旧渔舟。

他时雪夜寻良友,且学当年王子猷。

耶律楚材这首诗表明了自己内心难过心情,他心里多么难受,想归隐不成,想建功立业,又不能很好地尽“犬马之劳”。等待吧,等待新的任职,新的奋斗,奋斗不成,学王子猷月夜归隐,回故乡,闾山彻底隐居起来。

耶律楚材这种具有强烈的儒者精神的人,只要有一份希望,他就要努力奋斗,但客观条件已经束缚和限制了他。窝阔台晚期,由于耶律楚材不断地反对课税敛财,已经开始失势,至马乃真朝,马乃真后任用小人,他已经完全失势,尽管他怎样挣扎,也再不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了。耶律楚材是地道的儒者,虽自称居士,又曾倾心道家思想,但马乃真王朝的路线与其所望大相径庭,佛道思想也解决不了他内心的苦闷。耶律楚材在西域期间,内心苦闷是因为个人功名得不到满足,个人功名得不到满足时,楚材可以压抑内心的不平,可以由佛道思想来调解、排解;马乃真朝所望情况则是家国之大计受到破坏,使他不能容忍,甚至当面与皇后对峙争论,耶律楚材终于在抑郁和愤怒中死去。

统观耶律楚材一生四个阶段的思想,任何时候都是以儒为主,只有27岁与万松老人学道一段可能是以释为主,但那时他尚未出仕,出仕后的三个阶段成吉思汗时期、窝阔台时期以及马乃真后时期,儒学思想都没有下降到次要地位,所以,耶律楚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应是儒释道兼融,以儒为主,兼融释道。这与目前学界所评论的耶律楚材儒道观,释道观有所不同,持耶律楚材以释为主,或思想以释道为主的观点,是儒释道三家出发来评析耶律楚材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三教”和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不是一回事。

思想是看不见却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三教则是宗教范畴的思想行为与活动,比如,耶律楚材于西域与丘处机唱和足见其思想中有道家思想,可以与全真教思想成分吻合,而其反对丘处机的排道行为则是政治行为,与三教融合的思想不是一回事,思想定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之内,宗教是宗教,思想是思想,应该剥离开看,就是耶律楚材本人也既把握儒释道三者的联系,又看儒释道三者的区别。如《再用韵赠国华》一诗云:

学道宗儒难两全,湛然深许国华贤。

儒门已悟如心恕,道藏能穷象帝先。

是说其宗儒“己悟如心恕”是专属“心学”流派,其道是专用来为帝王占卜的。实际儒道两种思想在耶律楚材来说是兼融的,两者都用来鼓舞其志,甚至加进佛释思想都为普济众生,也可以于其仕途不得意之时,佛释思想能够起到调解、排解的作用。

[1][2][8]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4,24,36.

[3][4][7]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16.

[5][13][14]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06,94,95.

[6]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

[9]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86.

[10][12]宋濂,王祎.元史(卷二)《太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

[11]宋濂,王祎.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Yelu Chucai’s Poems

CUI Miao1,WANG Su-mei2

(1.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00; 2.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65011)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been mutually compatible and integrated for a long time, constituting the main bo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etaphysics emerged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In the north China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diversified cultures experienced conflicting, penetrating, and integrating with each other. Thus, it is inevitable that Yelu Chucai’s poems had integrated with the ideologie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which is seldom studied at pres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his poem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yelu chucai; poem; cultural connotation

2018—09—01

2010年度教育部后期成果资助项目——“元诗发展史”。

崔淼(1988—),江苏南京人,南开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

I207.22

A

1008—6129(2018)04—0091—007

猜你喜欢
耶律楚材治国思想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不识抬举”的耶律楚材
“不识抬举”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为中书令诸问题之探讨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