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佳,沈瑞山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南通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杜 佳,沈瑞山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已成为南通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精神,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新提升、新发展。文章以南通民营企业在GDP产值、税收贡献和就业人数等数据为支撑,深入分析南通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南通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
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市场经济最富活力、最具潜力和最有创造力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在促进社会和谐、吸纳居民就业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已然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领域的亮点。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民营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占比从1%迅速发展为2016年的50%以上,民营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活力和发展空间。从税收角度看,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超过来自国有企业的税收,成为我国主要的税收主体来源[1]。无论从GDP产值还是税收贡献来看,民营经济贡献均超过了半壁江山,由此看来民营企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整个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占有的资源相对较少,但它却实现了更大的产出。这一事实表明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决策机制更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感更积极。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民营企业的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容纳了90%的新增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背景下,在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不但未出现不降,反而连年增加,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6年一年新登记私营企业2.53万户,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 316.0亿元。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 81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75.8%;全年民营工业增加值2 123.2亿元,增长11.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3.8%。2016年南通有16家企业跻身全省民营企业100强,总数列全省第二,比2012年前进一位。2017年 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江苏共有82家企业入围,其中南通有13家企业上榜。如今南通的百亿级民营特色产业板块达已达24个。无论从GDP产值还是税收贡献来看,南通民营经济贡献率已超过了50%,民营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决策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更敏感更积极,已成为创新驱动的主体[2]。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南通经济的市场主体,2016年,我市个体工商户达48.54万家,民营企业达17.3万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8 829.4亿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9 692.06亿元,增长11.2%,比规模工业增幅高1.3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804.83亿元,增长16.0%,比规模工业增幅高7.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入库税金581.69亿元,占国、地税收的比重为72.4%。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从GDP的产值、税收贡献、还是就业等均超过了50%,对南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就业和政府收入方面,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201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为1 800.6亿元(见表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增长的比重为46.4%,2016年为2 123.2亿元,占比达52%。2015年,民营规模以上完成工业产值为8 706.9亿元,2016年为9 692.1亿元,增幅达到11.3%。
表1 南通市民营工业增加值汇总表(2014年-2016年)
近年来,全市全民创业主要指标的增幅虽然逐年有所放缓,但总量仍呈稳步上升趋势。2015年个体工商户数、私营企业数和私营企业注册资金额分别为46.8万户、17.3万家和7 813.5亿元,2016年分别达到48.5万户、19.8万家和8 829.4亿元(表2)。
表2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2014年-2016年)
我市民营经济坚持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支撑,强化创新资源、平台载体、政策环境等关键保障,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值达6 883.1亿元,民营高新技术产值贡献率在84%左右,全市建成55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民营科技型企业超9 200余家,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数量64件。
民营企业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截至2016年底,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民营企业16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1家,中天科技集团2016年营业收入达211亿元)。16家企业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16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此外,民营企业还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16年,全市实现出口总额1 516.7亿美元,民营企业贡献率在48%左右;2016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12个,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额达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2016年,引进投资额超千万元以上民资项目1 320个,其中一产42个、二产696个、三产582个,注册资本416.1亿元,平均达3 152.1万元。
依托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我市聚焦现代纺织、化工医药、装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领域的提档升级和实力提升,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种子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发展,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优势日益明显,特色产业板块加快发展,企业集群不断涌现,产业集聚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已形成现代家纺、船舶海工、电动工具、电子电器等一批民营经济特色板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 330.4亿元,增长9.8%。其中,5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板块达5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板块达26个。50个民营经济特色产业板块集聚各类企业8 75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2 600家,2015年营业收入达7 230亿元。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39.4亿元,增长5.8%,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业总产值逐年稳定增长,始终保持省内第一、国内领先态势。
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民间投资达3 380亿元,较之2014年增幅16.75%(见表3);2016年固定资产民间投资3 621.5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幅为7.14%。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入库税金为686.96亿元,占全部税收比重为76.3%;2016年为581.69亿元,同比下降15.3%,民营经济税收占国、地税收的比重为72.4%,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营改增,让利给企业。近年来,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年均增加8.3万人,民营经济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表3 南通是民营经济贡献指标汇总表(2014年-2016年)
尽管在全国工商联发布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南通有13家企业上榜,但在民营企业庞大的基数中毕竟是少数。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仍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大部分从事低层次的生产加工,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市场份额小,竞争力差。
我市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及其他资源依赖型产业,产业层次不高、产品档次偏低、产品附加值及市场占有率不高。部分民营特色板块内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散而小或大而全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链内相互之间协作配套、联合发展的意愿不强。部分行业的企业能耗高、效率低的粗放式经营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与日益提高的产业发展门槛和环保要求的矛盾日显突出[3]。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板块特色还不够鲜明,产业链不长,产业的集聚度和关联度都有待提高,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我市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家族式企业,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家族式经营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促使企业快速成长,有一定合理性。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要想实现高效持续的发展,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就成为首选,而家族化的经营和管理会因集权化领导、专职化决策等代替行业规范,从而出现争夺家族利益而导致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使企业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进而阻碍了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进程。
我市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但是,除部分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外,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依然薄弱,产品研发、工艺流程改造、新设备更新等投入费用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自主品牌培育力度不够,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不全、渠道不多、程度不深,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开发应用能力较弱。不少民营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稀缺,人才引进难、长期留用难,导致企业的后续创新研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优势。
进入新常态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以及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影响,我市部分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竞争激烈、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倒逼压力等问题,而且还受到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制约。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微民营企业贷款更加谨慎,且贷款利率常常维持在较高水平,企业融资贵、融资门槛高、融资渠道少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化解。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结构性缺工矛盾及用工成本高问题相互交织,企业经营成本继续居高不下[4]。虽然近几年我市也想方设法新建了不少标准化厂房,但城市化进程中小微企业拆迁后安置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用地需求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南通民营企业要健康发展,不断开创新的模式至关重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与优势。理念创新是前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成功的创新通常是由身处逆境、面对压力、势在必行的力量所激发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更为重要,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生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才会越战越强,越强越大。总之,在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应主动探索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新道路,转变传统落后的旧思维,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宋建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苏南民营企业的创新[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程仲鸣,陈荣剑.企业技术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月刊,2017(29):12-17
[3]刘震宇.提高江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8.
[4]高启红.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及解决[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ntong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U Jia,SHEN Rui-shan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support for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s the main body of Nantong economy, private enterprises should give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creative spirit into full play,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and strive for new actions, new promo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GDP, employment and tax contribution data of Nantong private enterprises as suppor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Nantong, and finds out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ntong private enterprise innovation.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riven
2018—07—30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技项目——“创新视阈下我市中小民营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研究”,项目编号:GYKY/2017/18。
杜佳(1981—),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F276.5
A
1008—6129(2018)04—007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