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第六小学 吉林德惠 130300)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引入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给孩子们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
1.在课堂上存在着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现象,有些教师在操作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致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表演化、形式化。教师故意设出问题,再宣布讨论,之后学生便匆忙分组活动。
2.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追求完美,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且增加许多扩展性练习,因此课堂上教学环节层层紧扣,可这样往往会使学生疲于应对,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安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做不到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学习思考没有深入,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3.合作小组分工不合理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解题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组长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4.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小组学习中获得发展,但很多老师却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1.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我们可以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善于协调的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认真的副组长,负责组内的纪律协助组长组织好讨论与合作;乐于动手的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善于表达的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2.正确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充分的独立学习做基础,合作才有意义。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想法之后,再与同伴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浮于问题表面而不深入问题实质的现象。
3.老师要特别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的存在,让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受到影响,但也正是有这些弱势群体,才让小组合作更有意义。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都能有所成长,这就需要组长在分配任务时有所侧重,难易分配得当。这样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学习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可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技巧。例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等等,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只要老师们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逐步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