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角色朗读:操作误区与矫正策略
——以《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为例

2018-02-26 07:23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听涛小学310018喻雷群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9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语气

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听涛小学(310018) 喻雷群

朗读教学中的对话朗读,常常是分角色进行,即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角色情感。分角色朗读练习时,课堂气氛往往很活跃,学生总是饶有兴味地读和演,所以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少。

问题一:只有语气,缺少理解

以《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为例,教师会问:“课文中有哪些角色?把他们的对话做上记号。”学生很快找出角色,有陶罐、铁罐,还有旁白,教师一一板书。然后,常常会出现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铁罐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陶罐的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的对话应该怎么读?

生:铁罐很骄傲,语气是傲慢的;陶罐是谦逊的,语气是很谦虚的。从课文中相关的提示语可以看出来。

师:请两个同学来读他们的对话,把他们的语气读出来。

上述教学片段,朗读指导直奔语气的模仿。于是,学生的朗读自然地滑向了拿腔捏调,一心只想着“还原”铁罐和陶罐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

平时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关注诸如“大声说”“骄傲地说”,模仿骄傲或谦虚的样子,模拟高兴或伤心的语气等。这都是些浅层次的语气模仿,它追求外在的惟妙惟肖,却缺少内心的心领神会。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发学生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铁罐的骄傲从何而来?从哪看出陶罐的谦逊?学生细细体会,才能“心到”,在朗读时就能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问题二:偏重表演,缺少体验

对话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准确领会作者意图、角色的内心情感。这要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入情入境,情至而兴发。这样才能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才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伴之以相应的动作。

分角色读《陶罐与铁罐》,有这样的片段值得思考。

师:刚才的同学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生1:她学铁罐说话时,声音很像,还加上了动作,像是在指着陶罐骂。

生2:读陶罐的同学,声音很轻,好像快哭出来了的样子很像。

对话朗读需要辅之以表情、动作,甚至是一定的道具,如戴上头饰,穿上衣服,扮成某些小动物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过于花哨的道具和形式,往往会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对话朗读不同于课本剧的表演,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是丰富了的朗读形式。

引导学生尖着嗓子学小鸟,粗着声音学老牛,扯着嗓音学坏人,这些模仿和表演,对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的注意力也往往会被转移至外在的、表面的东西上,从而忽视了对文本更准确的体验和感悟,所以要注意运用的时机和程度。

表情、动作、道具,只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对话的语言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经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并慢慢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动人的场面,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问题三:中心偏移,主次不分

陶罐和铁罐,更应该研究谁?这是个考量文本重心的问题。这个文本,最想要传递的是什么?是铁罐的傲慢,还是陶罐的谦和?结论不言而喻。

教学中,这样的片段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师:刚才两个同学,谁读得更好?

生1:甲同学读得好,他声音响亮,读出了铁罐的傲慢语气。

生2:我也认为甲读得好,因为乙同学读的声音不够响亮。

上述片段,学生只关注铁罐的傲慢,教师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大声地读、夸张地读,一味追求读出傲慢,读出不可一世,不把陶罐放在眼里的效果。而陶罐的谦和有礼倒成了其次,被冷落忽视,甚至只剩下一个概念,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这是关注语气表面的必然,更是文本重心不稳的结果。

笔者去听一年级课文《王二小》,教师让学生分角色练读,问谁来读王二小说的话,举手者寥寥;问谁来读日本鬼子的话,举手者异常踊跃。开始练习了,读鬼子的,学着早期电影里鬼子的角色,拿腔捏调,绘声绘色,听课的学生一片笑声。教师还问,他读得怎么样,学生齐声说:“好!”我想,上完这节课以后,学生对王二小可能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对鬼子的说话倒是印象深刻。这样的教学有问题!

学王二小,还是学做小鬼子?学傲慢,还是学铁罐映衬对比下的谦逊?这是很值得在分角色朗读教学中深思的问题。

分角色朗读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出角色情感的基础上,更应无痕导向课堂的重心,也就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铁罐的傲慢时,教师应及时质疑:“铁罐确实是傲慢,但陶罐是真的懦弱吗?”接着与学生一起探究陶罐的谦虚、和善,陶罐的形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愈加明晰。

问题四:角色只分不合,缺少整体

分角色朗读,常用对读的方式进行。课堂上师生对读、生生轮读,学生兴味盎然,练习的效果感觉很不错。但是教学中,这样的场景也不少见。

师:谁来读铁罐?谁来读陶罐?谁来读旁白?……这三个同学读得好吗?谁读得最好?

师:再请三个同学来读……请两个同学和老师一起读……请读得最好的小组上讲台来展示。

考察这个教学过程,对话朗读的练习分成了几个角色,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段我一段,你一个角色我一个角色……你读、他读,读着读着,忘了要合起来,忘了要合起来读、合起来理解,让角色相互映衬,让体会相互推动。这样的“你一句,我一句”,只分不合,学生往往只关注一个角色,或者说对其中之一印象更深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割裂文本,使文本的整体性受到极大的影响。须知,陶罐的谦和,是在与铁罐傲慢的对比下才彰显出伟大的教育意义的。两个角色分开读,分别体会,缺少了相互促进,情感和意义都削弱了。

所以,对话朗读,在分角色读的基础上,要适当地换角色读,还要自己连起来完整地读,以求获得完整的概念、整体的体会。依托具体的语境,从整体着眼,上下联系,才能融会贯通。

总之,言为心声,分角色朗读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不能流于形式、停于表面,而要引导学生理解角色的思想、体会角色的情感。读,促进理解和体会,体会和理解,又更好地促进读,朗读与感悟需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陶罐会呀会跳舞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对话显“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