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我国高校德育模式构建的新视角

2018-02-26 00:43仲彦鹏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生

仲彦鹏

(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00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以及政治觉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的成败,关键在于其德育模式能否与时俱进。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立足于我国国情及高校德育现状,并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历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信息化的普及,通过引入新技术,构建基于慕课的高校德育模式,成为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紧跟时代步伐的可行之选。

一、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及其特征

我国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和保障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按照国家德育要求及德育主体和客体的实际需要,形成的有利于德育发展、德育认知与德育效果的理念与管理机制。它不仅是德育理论范式化与实践化的方法论总结,也是德育经验、德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化、程序化体现,是联结德育理论和德育经验、德育实践的纽带与桥梁。那么,高校德育模式就是建立在高校这个环境中,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分析而形成的一整套完善的理念与管理机制,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所进行的德育的模式[2]。

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为基础,采取课堂教学与课下行为规范相结合的形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德育的模式。它是立足于我国高校的德育实情,是对西方国家高校德育模式实践经验进行吸收、消化与再创新的结果,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受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影响,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中的一些特征日益表象化,值得我们商榷和思考,概括来讲主要表现为:

(一)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统一化色彩明显

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国家对德育的期望。从德育方针到德育内容,从德育原则到德育方法,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反映了其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对德育的需求。因此听党的话、跟党走是高校现行模式的最终目标[3]。在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是经由国家中央政治局审定后颁布的,自确定之初就被纳入到高校的教学及考评体系中。这是高校中其他教育未曾有的待遇,在国际高校中也是屈指可数的。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宏观层面对高校德育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国家发展对德育的需求。鉴于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过于强调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了以过分强调政治功能为主要特征的统一化高校德育模式,忽略了学生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仅仅把学生看作是被塑造的客体,把思想塑造等同于行为上的允许与不允许,采取强制规范的方法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在这种德育模式下,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 成为了单方面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无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的能力。柯尔伯格明确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4]在以往强调政治化的大背景下,该模式突显了政治要素是高校德育的第一要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强调学生主体性。所谓学生主体性,就是在爱国爱党的前提下,学生才是自身品德构建的主要实践者。所有外在层面的道德要求只有获得了学生自身认同,才能真正内化为自我学习需要,树立起稳固的道德价值观,进而起到指导个人道德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德育模式从统一化向主体性的转变,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尊重德育价值的时代选择。

(二)德育效果评价与德育实情相脱离

效果评价是指规划、项目等经过实施活动后所达到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教育的方向,它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及“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人”[5]这一根本问题也正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指向。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旨在通过思想理论教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目前,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理论教育,由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负责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另一部分为实践教育, 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但在大多数高校,这两个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只负责教学,学生管理部门只负责管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分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中难以得到验证[6]。高校现行模式下的传统德育评价工作以定性、直觉与经验判断的因果关系为主,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种采用随堂作业、期中期末试卷考试的方法。该方法侧重于教导学生通过对思想道德等学科知识的熟练背诵和准确回答以得到相应的分数。第二种采用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的方法。该方法侧重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就是目前高校对学生阶段性德育效果评价的标准。从方法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虽然该标准对学生德育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评价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方法生硬、被动学习以及与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紧密等缺陷。这意味着学校对学生德育效果的评价未能考虑德育实情,德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内容无法像理科知识一样精确量化和公式推导。脱离了与生活实际恰当结合,简单地采用考试评分或献爱心评价体系,容易造成学生为分数而学习和为好评而献爱心的“交差”式进步,从教育本质上看这并未达到德育的理想效果。

(三)德育过程以课堂教学的单向传递为主

基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背景,从高校现行德育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来看,我国高校大班制、合班制的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单向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活动占据着整个教学环节的绝对优势。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大量信息的有效传输与接收。绝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将课程知识进行准确和专业的陈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概念上的模糊和需求量的不足。事实上,由于学生数量过多,教师除正常的授课、维持课堂纪律外,很少有时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较为细致化和针对性的答疑解惑。鉴于德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及部分教师授课风格较为严谨而不生动幽默,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显得过于单一呆板,或者出现讲台上教师用心教、讲台下学生随心玩的景象,使得课堂缺乏实际教学活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部分课堂采取新型多媒体投影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方式,但其本质仍是课堂授课的翻版,并未从根本上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在视频授课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则更多地是以“旁听者”的角色出现。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也不存在教与学的互动,那视频授课与现实的传统课堂并没有本质区别,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也无实质性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怠学的缘由。德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学生可以将理论学习与道德行为紧密相连并落到实处,而课堂教学恰恰将学生局限在一个隔绝实践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效果。

二、慕课对高校德育模式的影响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中文翻译为慕课),是近年来国际一流大学联合推行实施的新型在线教育方式。与以往的网络教育不同,慕课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高度互动性、学习时间片段性、个性化选择等特点。目前,Udacity、Coursera和 Edx三大平台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且已经形成了相互独立的学习和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大学及教员加入到慕课的实践中。更多的慕课平台和课程也涌现出来,现已涵盖了各大洲的众多国家和高校,涉猎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目前已有多所名校如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在慕课平台发布了德育相关课程,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高校德育模式[7]。慕课的德育方法充分体现了平等性、互动性和包容性,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非洲国家得到较快发展,在其他重要的国家和地区也表现出强烈的专业需求和参与热情。

2012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当下中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2013年10月,我国清华大学推出首个“学堂在线”慕课平台,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开启慕课之旅。高校德育作为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恰好与慕课大规模、开放性的特点契合,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慕课的影响。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党组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基于慕课的教育新模式,部长陈宝生高度赞赏其“基于慕课的研究型与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模式”的创新和效果,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至此,慕课经过近年国家的引导支持和国内顶尖高校的示范引领,构建基于慕课的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已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一)助力德育模式由统一化向主体性转变

高校要真正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离不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慕课的兴起为高校现行德育模式由统一化向主体性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种契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PPT教学或多媒体教学,而是通过特有的在线教学方式,在互联网中创设与重构高校现行德育模式。慕课呼吁师生参与完整的教学过程,解构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有当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参与者和学习者身份进行学习时,具备了学习中的“主体身份”,才是积极交流、师生互动的应然状态。高校在具体德育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实时在线教学服务,包括全程指导性学习计划、课程安排、考评安排等诸多与学生学习紧密相关的信息资源。同时,通过阅览学校所发布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多种媒体教学视频、课程大纲、培养方案、教学安排等。学生可以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主协调上课时间,重复利用学习资源,通过课上自由交流讨论、课下参与教学评价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动参与者和主体[8]。在教学思想上体现德育模式的服务性,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遵循德育规律与学生接受规律的基础上,突破高校现行德育模式在的时间和空间局限,体现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学习做人为基本需求的高校德育导向,实现由统一化向主体性转变。

(二)慕课完善了德育效果评价及行为预测方式

基于慕课构建高校德育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模式中以分数和违纪处分作为评价数据来源的单一德育效果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的德育效果预判。首先,慕课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会自动为学习者建立云端电子档案袋。它自动跟踪记录学生日常的随堂测验、分组讨论、作业评讲和在线交流投入度等评测信息,在学期末按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同时,实现学生云端电子档案袋与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出勤系统、校园网和校园监控视频等数据源的并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校园消费记录、上课次数、校园行为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动态化、多元化的分析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得出对学生综合、准确的德育效果评价。其次,高校现行德育模式在核实德育效果及预测的数据时,主要是通过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问卷调查、网络采集完成,具有采集范围小、随机性等缺陷。有了慕课平台的支持,除学生云端电子档案袋外,既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包括接收知识的流畅度、学习的障碍等信息的全方位、多维度、长期性的数据收集,也可以在课下留言板或论坛中实时抓取学生的学习评价、意见反馈等信息,形成综合大数据库。通过后台对综合大数据库的云计算、分布式处理等现代技术,对数据库内的海量数据进行归类、智能分析和深度挖掘,做到及时捕捉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把握德育工作规律,分析出影响德育效果的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

(三)慕课与线下课堂结合的有效实践

慕课出现之前,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已经完成了对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渗透,并呈现出多样化与多层次的特征。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是信息传输的工具,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一直是备受重视的中心环节。但是,在保持传统教学方式的常态运行与尝试新兴教学策略的活动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别,而慕课正是后者的典型代表[9]。慕课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和知识单向传递方面的限制,历经多年的技术革新和教学实践,实现了地区、区域间大范围的覆盖,在教育中的运用也愈加成熟流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工具与学生进行即时教学互动,在教学时间、空间上打破了高校现行德育模式的封闭性,对学习者起到鲜明的时间与价值导向效果。但慕课的出现并不能彻底替代课堂教学,完全抛开教室的高校德育模式会导致教师工作重心不明确,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的持久学习兴趣,也无法将德育的相关案例以人性化方式展现,甚至会对学生反作用。因此,实现慕课与线下课堂的结合,由单一课堂教学向多种形式叠加教学转变,才能兼顾二者的优势。以清华大学为例,已开始推行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将前8周利用本校开发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进行德育学习作为教学的线上步骤,要求学生在课下将视频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媒体设备上,随时随地利用大段或碎片化时间提前观看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后8周则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课堂教授时,老师和同学们通过扫描智慧教学软件“雨课堂”二维码连接微信,将同学们的答题和疑问投射在教室大屏幕上。教师通过“雨课堂”软件在现场就可以对同学进行测试和学习成效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师生通过深入的分享、答疑,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并得到了教育部党组的好评。

三、基于慕课的高校德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政府及高校提供有效政策和制度供给

德育政策和制度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模式中最具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制度形态。首先,基于慕课的高校德育模式构建离不开国家层面的保障。《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我国高校实行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长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负责。因此,建设基于慕课的高校德育模式,必须与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制相一致,必然要实行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其次,基于慕课的高校德育模式运行离不开高校政策和经费支持。慕课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必然经历从起步到成熟阶段,不仅需要具体实践上的磨合期,也需要来自政府及学校的必要规则和制度供给进行保障。以“学校德育工作方案或规范”或写入大学章程等明文形式,对基于慕课的德育模式予以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落实到学校的各部门、院系和专业的德育中去,促使慕课与德育趋向良性的结合与发展,避免出现“ 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制定不宜过于硬性和详细,任何新生事物在被认识和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在具体实践操作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的推广和执行。同时,慕课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如技术维护、德育课程制作、人员工资等方面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学校在经费方面予以支持,在政策方面予以明文形式体现。

(二)良好的管理及运行机制保障

现代德育理论揭示了,只有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因此,构建基于慕课的高校德育模式需要得到一套符合德育的本质要求、教育规律和发展逻辑角度出发的良好的管理及运行机制保障[10]。首先,建立由人工教学管理方式向智能化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机制。随着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陡然扩大,德育的进行和效果的持续不再局限于某段时间或者某个特定空间;德育管理过程中的互动性也进一步增强,信息的传递不再以由学校到学生的单向传递为主,而是呈现频繁的“双向传递”“多向互动”特征。二者的改变,既体现了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普及的现实情况,也展示了德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平等性增强的良好趋向。因此,建立由人工教学管理方式向智能化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机制显得尤为迫切。慕课发展至今已较为成熟,慕课教学平台也已实现流畅的智能化管理。学校应成立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尽早着手管理方式转变机制的相关规划和方案制定。依托慕课教学平台,汇集海量受教育者德育信息,搭建网上管理和交流通道,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管理的科学化。其次,实行校内试点推广、分步执行的机制。试点的目的是为了推广更好的经验和方法,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这是基于慕课的高校德育模式推广实践的有效路径。学校可以尝试在小范围院系内进行实践,为全面落实预热。例如在进行慕课与线下课堂结合的实践时,可在个别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慕课德育课时,进行慕课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获得相应的反馈效果后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进而推广至全校执行。

(三)探索搭建基于慕课的有效评价体系

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效果评价以定性、直觉与经验判断的因果关系为主,符合我国过往的高校德育状况,但多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或者固定范围内的德育效果考核。引入慕课的高校德育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效果。构建紧跟时代和高等教育现状的高校德育模式,则其重点在于搭建有效评价体系。首先,实现教师教学过程与绩效评估的有机结合。学校应该合理计算构建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工作量,与教师课程制作、技术维护和科研学术成果等一同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有效依据,广泛听取教师群体的意见,制作科学、公平、公正的指标评价量表。其次,实现学生静态与动态评估的有机结合。向基于慕课的德育模式中引入学分制,实现慕课线上德育学习的学分与线下课堂学习的学分实现无缝对接,以平等的学分认定肯定学生通过慕课进行德育学习的成果。同时,以线上评价与线下集中考试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期末、结业的学业考评。丰富德育的评价考核方式,建立和完善慕课平台的考试题库,并结合后台综合数据库的计算结果,对学生的日常实时思想动态和行为进行线上动态评分。同时对接线下的课堂集中考试,进行线下试卷测评。确保考试者即为学习者,延续传统德育模式评价公正、公平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Z].1995-11-23.

[2]胡日查,刘笑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6):42-46.

[3]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05(6):4-8.

[4]Powcr,K0hlberg.Using a Hidden Curriculumfor Moral Education.In the Education Digest[M].1987:12.

[5]刘济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6-140.

[7]高地.慕课在西方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21-27.

[8]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112.

[9]乔纳森·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刘春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0]方晓珍.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的技术路径与策略选择[J].江淮论坛,2012(3):186-189.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