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看教育

2018-02-25 13:32刘长铭
中小学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普通人教育者马拉松

刘长铭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生逢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一集不落地全看了。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故事的时间跨度大。我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经历了和老郭一家人同样的生活。尽管我发现剧情在一些时间点上有错位,拍摄背景也有穿帮之处,但仍喜欢。二是拍摄郭家老二和老三上中学的外景地,恰好就是我从教后最初工作的学校(当时是北京市北海中学,现在是北京四中初中部的一个校区)。看到马杰(老三的中学同学),我立刻想起入职第一天上班的情景:那天我骑自行车到学校,正要推车进车棚时,忽然觉得后面有人拽住了我的车,回身一看是几个男孩子,最前面的冲我说,“哥们儿,你是哪儿的?借车骑骑!”他显然没看出我是老师。我那时只比学生大三四岁。

剧中那些调皮孩子的行为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见到过,比如说,成帮结伙到处游荡、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什么的,至于几十人上百人的械斗,没亲眼见过,但也听说过。这种事在“文革”中并不少见。我是在“文革”刚结束后就开始做教师的。那时学校秩序还没完全恢复正常,读书风气尚未形成,许多孩子不把学习当成正事儿,其成绩可想而知。

后来那些学生和郭家的四个儿子一样,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中有的从医,有的经商,有的成为小有影响的媒体人,有的成为政府机构领导人,有的成了世界体育比赛冠军,而更多的是像郭家老大那样,成为一个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人,做着平凡的工作,尽着一个普通公民的责任,成为国家的普通建设者。他们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平静而幸福的生活。至于那些像马杰、马京那样的孩子,后来是否成了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人,我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过。

一晃过去了40年。每个人都在人生的马拉松中跑完了一半或大半,有的人都已经退休。他们当年几乎没有人“抢跑”—像现在这样,提前学习学校课程—这不是那个时代家长追求的时尚。他们后来可能大多成了普通人。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构成主体都是普通人。当然,“普通”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层次。今天普通工作中所含有的复杂技术和专业知识,可能前人无法想象。今天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终身学习,一次性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其一生工作和生活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必须不停地跑。

但许多父母也包括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规律:普通是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与终点。不论他或她后来成为什么人,富人也好,名人也罢,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都始于普通。同时,不论他出身有多么高贵特殊,最后也可能止于普通—多少公子王孙最终成為寻常百姓,多少登科状元后来默默无闻。许多父母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普通,或最终会是一个普通人,不相信普通人也有存在的价值,普通人也有生活的幸福,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其实对人生马拉松来说,一时的快与慢,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只要你不停下来,迟早会到达终点。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在25岁时获得诺贝尔奖,而莱昂尼德·赫维奇在获奖时已经90高龄,他们同样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莱昂纳特·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是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但他在16岁时还只是纽约的一个管道工。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他们在人生的跑道上,可能注定不会在一千米、两千米甚至一万米内领先,但这没有什么,因为后面的路还很长,他们需要调整体力,养精蓄锐。在人生的跑道上,耐力比速度更加重要。

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没有被淘汰出局的?当然有!但他们不是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而是折在了漫长的跑道上。许多家长包括教育者,本来希望和相信他们的孩子能在最初几百米、几千米内冲到前列,进入第一梯队,甚至成为领跑者,然而却事与愿违。违背科学的教育和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会让一些人被淘汰出局,也许是在最初的几百米、几千米内,也许是在几万米后,甚至是在接近终点的地方。任何一个人倒在跑道上,都是人生和社会的遗憾。

教育者的工作就像是把一个个、一批批孩子送到人生的跑道上。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孩子快速冲到前面,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未来怎样跑,朝什么方向跑,怎样掌握节奏、运用体力并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到达终点。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和时代里,让孩子成为一个精神丰满、积极向上、乐观健康、内心坚定、具有人性和理性、懂得责任与良知、保持不断学习发展愿望和动力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成功。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通人教育者马拉松
品读
普通人的梦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冰上马拉松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拜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