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杰
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在学校的落地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制度无法有效支撑现有教育教学需求的问题日益凸显。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科任教师负责知识教学这一主要工作模式,与核心素养时代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任务,以及课程综合化、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等教学模式十分不匹配。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角色与管理制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进。
1. 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每一位教师的核心任务
学校需要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标准去要求所有教师,督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课堂之外也应用积极的状态引领学生成长。
一个班主任经常面对四五十,甚至六七十个孩子,很难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在制度上重新定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角色,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去要求所有教师,改变有人专教知识、有人专负责管理学生的现状,学生就能得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影响,获得的关照也会整体增多,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2. 建设共同育人机制,促进“集体力量”的发挥
一方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就是全校所有教师包括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职责,需要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予以共同关注。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兴趣、情感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给予学生正向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这就要求教学与育人在形式与内容上必须进行融合。因此,学校需要建设一个有效的共同育人机制。
首先,在教师评价制度建设上,要有对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育人行为的激励。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的相关要求不明确或几乎没有;教师的主动育人表现得不到学校的肯定,教师消极、被动的育人表现,只要不影响教学效果(学科分数高),也不会受到校方的否定,更不会影响教师评优晋职。学校要逐步改变这一状况,让共同育人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其次,学校需要引导教师增强集体意识,建立共同目标并密切协作。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无限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给教师的教学安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教师集体力量”的发挥应成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抓手。
3. 建立以班级为核心的任课教师教研组
在引导原有学科教研组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建立以班级为核心的任课教师教研组。不同学科的教师因为教授同一个班级,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更加了解,可以互通有无,分享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综合提升教学质量。班主任的参与,使科任教师们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行为习惯和思想修养水平等情况有了深入了解的机会,促成了教师们由单纯的研究教学提升为研究教育。班级教研组的形式淡化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角色间的差异,班主任更多时候担任的是活动召集人的角色,所有教师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一定的班级管理工作。教师间合作的程度加深,使共同育人成为可能,由此也实现了教师集体的共同成长。
比如: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尝试在工作空间上打通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间隔,将学科办公室改为年级办公室,一个年级分为两个教研组团,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内。学校还为每个班级指定了一名科任教师担任副班主任,在各种活动和午休等公共时间与班主任共同履行班级管理的职責。
4. 培养高水平全科教师或包班教师
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未来小学教师的培养将“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优秀的全科教师或者包班教师应不仅能够满足“全科教学”的需求,还能胜任全人教育和启蒙教育等职责。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已有一些小学开始进行全科教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如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和杭州大学合作,通过改变教师岗位分科的设置,在小学低年级实验“全科包班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北京二十一世纪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师岗位安排制度,教学与班级管理融合的做法使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全人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5. 优化改进教师岗位管理制度
在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活动基本单位的现状下,学校应通过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整合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改进管理制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与途径,班级教研组的人员构成与活动要求,班级管理工作中学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应承担的工作内容与职责等。
笔者认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调整相关政策进一步明晰教师岗位职责。比如:不是规定某一种班级管理的工作模式,而是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整合班主任工作规定与教师任职标准的部分内容;对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基本指导意见;减少绝对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教育发展地域差异大,尤其在课程改革走向深化的阶段,不同学校的步调不同,应允许不同学校选择不一样的岗位管理制度和班级组织模式,如传统班主任制、正副班主任制、包班制、行政班与走班制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