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及其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2018-02-25 11:11王明江高齐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情绪思政职业

王明江 高齐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改善思政课教学状况,不仅需要从教师方面考虑教学内容、形式等因素的研究和改进,而且更应该从学生——教育接受过程的内因方面,去了解影响其学习该课程的主观因素,进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大学阶段作为学生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过渡时期,就业前瞻和就业现实所带来的焦虑心理势必影响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难免对思政课教学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定义及其特点

(一)定义

1、苏州大学的潘鸣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1]这种看法明显的特点,就是将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和存续的时间确定在“面对毕业求职时”,是一种择业期间出现的短暂性的“状态焦虑”。实际上,这既不符合就业焦虑在整个大学阶段存在的实然状态,也没有全面考察学生个性品质所决定的“特质焦虑”对包含就业焦虑在内的各种诸如人际焦虑、学习焦虑、健康焦虑等情绪的渗透和波及,因而将就业焦虑中所渗透的特质焦虑简单地加以排除。

2、河南检察职业学院的李积萍认为,“就业焦虑是大学生群体面对就业问题时产生的不良情绪”[2]。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于:用“不良情绪”界定“就业焦虑”是否恰当,因为“不良情绪”并不是精确的专业术语,在日常语义理解下与“负性情绪”这一心理学概念存在较大差别。就业焦虑作为焦虑情绪的一个分支,是由忧虑、担心、紧张、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是与愉快、喜悦、兴奋等“正性情绪”相对的“负性情绪”。所谓情绪的正负性,是在忽略情绪个体的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考察情绪对于情绪主体的单向作用时所做出的“单质性”判断。而实际情况是,对于任何一个情绪寄寓的现实客体来说,其自身的能动性势必引发他对情绪的反向作用,此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中分别包含着相反的负性与正性意义。例如,“喜欢”和“害怕”分别让情绪个体做出“靠近”和“远离”反应,对引发情绪的客体分别产生“轻信”与“防犯”的心理。因此,从综合结果看,“负性情绪”未必一定会产生“不好的”、“坏的”甚至“病态的”等具有否定意义的“不良”后果,不能被视为“不良情绪”的代名词。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在外在的就业压力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二)特点

大学生就业焦虑值得本研究关注的特点有:1、就业焦虑在大学生中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面临就业的毕业阶段,而且存在于大学几年的整个阶段。本研究调查数据发现①,大一至大四,学生焦虑现象占比分别为21%、29%、42%、49%,呈逐级增加趋势,毕业阶段最为突出。2、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与焦虑程度因人而异。不同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和个性品质,让学生对外在就业压力产生不同感觉,形成不同的焦虑水平。一般来说,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好、秉性乐观的学生,就业焦虑水平相对较低;反之则反。本调查统计数据发现,家庭条件好与家条件困难的学生,其就业焦虑现象占比分别为18%和57%;性格开朗与性格内向的学生,其就业焦虑现象占比分别为17%和61%。3、不同水平的就业焦虑其影响结果不同。适度的就业焦虑可以成为积极的动力,促使学生采取积极应对举措。过度的焦虑会让人产生退缩、逃避等消极行为。零度焦虑水平的影响结果则趋于复杂化、多向化:或不关心学习、不关心自我发展;或在无就业压力下自由发展个人兴趣,心无旁骛地关注自我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产生的的具体原因

(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是造成就业焦虑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首先,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看,行业生产率的提高必然造成行业内部劳动力相对过剩。其次,从我国所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代替,形成普通劳动力冗余与知识技术劳动力欠缺相并存的局面。再者,从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来看,不仅直接造成在就业节点形成过量供给,而且“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脱节,毕业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不一致”[3],直接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谢洛夫正是这样一位处于世纪之交的画家,他才华横溢且富有创新精神,在艺术上承前启后,力求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是研究俄国艺术史无法回避的一位关键人物。谢洛夫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他借鉴西欧画风进行个人情感表达的实践,为俄国传统肖像画领域带来了一股新风。其次,他的肖像画开创了刻画人物精神世界和社会属性的新方向,是俄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谢洛夫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俄国艺术在各种流派、思潮的交汇融合中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俄国绘画艺术走向现代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二)职业预期是影响就业焦虑水平的主观决定性因素、

适当的职业预期是在综合考察市场需求与个人能力的基础上所定位的易于实现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弱化就业焦虑程度,使其保持在适度水平。相反,不当的职业预期则容易造成个人愿意与职业现实的严重冲突,造成就业过程的不断失败,产生和加剧焦虑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三)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影响其就业焦虑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

1、学习基础差且学习品质又不好的部分学生,往往在大学初始阶段就放弃了专业对口求职的念头,早早涉入兼职活动或定位于普通劳动力的从业方式。本调查发现,这类学生焦虑现象占比仅为3%,基本上不存在就业焦虑问题,即零度就业焦虑。

2、爱好学习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部分学生,希望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但又意识到就业竞争的压力或最终屡遭就业碰壁,却不甘心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这部分学生就业焦虑水平较高,焦虑现象抽样占比为65%.

3、爱好学习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不选择考研道路而只考虑毕业求职的话,无论其在大一阶段,还是毕业阶段,其专业优势的自信足以冲抵就业目标造成的压力感。只要这部分学生不去定位过高的职业意向,以及做好多次选择的准备,他们的就业焦虑水平就会保持在非常适度的范围。调查显示,这类学生的焦虑占比为40%。

三、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产生的的深层思想原因

在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挖掘方面,目前学术界尚停留在表层思想或心理的研究,从自我认识、职业理想、心理调适、个性品质等方面寻找解决就业焦虑问题的路径。实际上,支撑就业焦虑产生的深层思想原因更值得挖掘,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的错误倾向,是病态就业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产生的深层思想原因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主义思想的诱惑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职业选择充满了思想“杂念”,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状态与职业理想定位,加剧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催化了就业焦虑心理。1、学习的功利化及其影响。学习本身是一个非静心、忘我不能有所成就的过程,但不少学生却把它当作谋取个人物质利益的手段和媒介,不能正确对待专业选择和学习内容。一方面,不顾个人兴趣和特长追逐待遇好的所谓的“热门专业”,那些待遇和工作条件稍差但却涉及国家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的专业遭到冷落;另一方面,忽视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公共体育课、公共政治课等课程学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两方面的问题为将来就业竞争的加剧和竞争失败埋下伏笔。2、择业的功利化及其影响。功利主义思想驱动着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经济利益,工资的高低、就业环境的好坏、岗位的优劣”,“不考虑自己适不适合,与自己兴趣爱好是否一致,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4]功利化的择业追求意味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意味着个人幸福的追求缺少了强有力的精神依托,一旦碰壁,接踵而至的必然是极度的失落感和焦虑感。

(二)享乐主义思想的腐蚀

如果说功利主义并不排斥通过个人的艰苦努力达到物质利益的追求目标的话,那么享乐主义却全然否定这个路径。享乐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的部分大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择业,都不愿意付出辛勤的劳动,其结果只能是,面临就业之时,既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又放弃艰苦的行业。这样的学生,只能遭遇求职的失败,徒增焦虑情绪。

(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误导

人类思想的烦恼,归根结底,来源于自身思想意识的狭隘,来源于思维方式的局限,用哲学的词汇来讲,就是来源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就业焦虑现象的产生也不例外。由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以片面的、静止的观念看待事物和现象,因此,受其支配的一些大学生,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助力下,不能辩证地看待个人与社会、付出与回报、难和易、苦和乐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进而导致学习与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种种错误的态度和做法,就业目标不能顺利实现,情绪趋于焦虑化。

四、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情绪,既是一种心理结果,又是一种心理动机。在外在的就业压力影响下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反过来构成了影响大学生群体“前就业时期”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的重要心理动机。思政课作为一门非专业性质的公共科目,首当其冲地成为了焦虑情绪及其排解方式下的牺牲品。

(一)“放弃型”学习行为。基于学习基础、生活动力、个性品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习基础弱、家庭优越感强、养成教育差的学生,对通过大学学习谋求就业出路不抱希望或不感兴趣(就业焦虑处于零度水平),对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学习科目采取放弃态度,学习过程就是混日子、混文凭的过程,课堂学习状态极差。

(二)“优选型”学习行为。具有不同程度就业焦虑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首先选择的排解途径就是:好好学习,掌握职业技能。至于学习什么,他们倾向于优选专业课作为学习重点,而象思政课这样的公共课,只要能应付过关即可,不愿意在它上面多下功夫,以便“腾出时间”给专业课。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行为很受欢迎,而围绕教学目标扩展教学内容,注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却出力不讨好。没有几个学生希望任课教师加大教学难度和考试难度,他们最担心和最痛恨的是老师在考前不划所谓“重点”。

(三)“精英型”学习行为。“精英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精力无限,思政课的学习似乎并不耽误他们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他们中的大多数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看得更加悲观,因而选择“考研”作为加大职业竞争优势的凭借。受学习基础的影响,特别是英语学习基础的影响,“精英型”学生在普通高校学生中的比例相对较小。

注释:

①本项研究调查问卷涉及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和安顺学院两所地方高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 286份,有效率为 95.3%。

[1]潘鸣.等.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6(1).

[2]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张斌.等.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4]冷锦章.浅析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的表现及成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猜你喜欢
情绪思政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