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 张洪艳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些知识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难以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有针对性、趣味性的设置探究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和加强师生有效互动。“问题教学法”大家都会用,但并非都善用,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研究的问题。如有的设问难易度失调,难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有的设问,缺乏针对性,难以达成教学预设;有的设问缺乏课堂生成,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善教且善问”的老师呢?我认为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最佳课堂提问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时应充分预设每一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设问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学生和提问的过程。
1.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教师缺乏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和课前问题的精心设计,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简单、生硬的课堂氛围,提问缺乏启发性,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提问就很难发挥最佳效果。
2.从学生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缺乏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深刻地体会到:学生通常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教师在不停的问,学生不停的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很少有学生能根据学习教材内容的困惑,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
3.从提问的角度看,提问、候答、叫答和回应是课堂提问的四个关键环节,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候答时间不足和缺乏生成性知识的引导。通过对课堂上试验观察后发现:教师在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的前提下就让某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或者学生回答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引导。不思索学生就无法把自己置于课堂讨论的氛围中,课堂提问也就成了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评价也往往过于简单,缺乏生成性知识的积极引导。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中通常只简单地说“好”“对”等简单语言,而没有具体的语言表述。缺乏对学生回答过程的积极引导和对学生思维发散的关注,最后课堂提问成了为了问而问,评价也就成了形同虚设,课堂提问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好的问题设置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简练而不呆板的提问,可以使老师灵动教,学生灵活学,在领悟中升华,问出学生的灵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课堂呈现与创造出真正的精彩,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教材有了透彻了解的前提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源于生活。对于发散性较强,可以联系的知识点较多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帮助学生一步步理解,由易到难。比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劳动与就业》一课时,为使学生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知识体系,我以劳动者为核心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就业?
2.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
3.怎么解决目前的就业问题?
4.如果我们通过就业成为劳动者,应该有哪些权益?
5.如何维权?
这样既建构了知识体系,又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使他们有了想去探究的兴趣,这样学习效果自然就好。而对于课上生成的问题可以采取即兴提问的方式。即兴提问的应变性在效果达成上能够对设问目的的完成进行补充。但即兴提问更加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速度与语言的组织能力,这就是“功夫在课外”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考验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如果能够运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陶行知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总是追求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挥“生本”的作用。预习案中弄不懂有疑问的地方写下来,带着疑问听课;课上在小组之间展示与评价时及时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通过探究明确知识;课后再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与老师和同学探讨,使他们的学习继续延伸。只要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有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会大大提高。
问题的抛出要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比如一个情境导入后提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采取单独思考,或采取集体讨论探究方式,留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并生成答案,可以是一名或几名同学,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说出问题的答案,为下一问题的讲解做好铺垫。尤其是在争鸣的情况下,获取的知识往往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所以回应可以由教师也可以由学生来进行,不同的观点在老师的适当引领下,最后会指向要达成的目标,教学效果也就达成了,不过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收放自如,才能事半功倍。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娴熟的业务能力,还要求教师要具有个人魅力,运用教师的智慧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课堂提问,使其优化,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