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晓莉 郦群
亲职教育,也称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指为了帮助为人父母者成为有效能的父母,向其提供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与技能,使之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1]。与普通儿童家长相比,特需儿童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压力(特需儿童包括残疾儿童以及其他在心理、生理、文化等方面有差异需求的儿童)。
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特殊儿童家庭的亲职教育中存在着亲职教育意识淡薄、培训机会少、培训内容不全面及主体单一、获取途径少等问题[2-5]。现有的培训内容主要针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忽视了儿童和家长的心理诉求,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也认识不足,所以缺乏正确的教养态度[6]。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借助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力量,开展特需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给予家长心理调适需求、社会资源需求、教养孩子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沟通与社交需求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设计家长需求问卷在全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家长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学习教养方法、寻求相关资源、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家长来说,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作为一个家长,我经常不知道该怎样有效教育孩子”“对于教育孩子的种种挑战,我很难自如应对”“当孩子不能达到我的期望时,我并不想伤害到孩子的感情,但我却往往忍不住打骂”“我感到事业再成功也没用,因为如果孩子不能康复的话其他的事都没意义”“我害怕带孩子出门,因为他的一些行为让别人觉得我没教好”“只要打听到好的医生,我们都带孩子去看的,但现在我们还是不知道哪些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
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根据亲职教育的需求,通过建设特需儿童家长组织,开设亲职教育工作坊,开展家庭亲子活动,建立分类资源库,提供线上和线下咨询等方式开展亲职教育,初步构建了相关课程实施体系。
武侯区在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立区特需儿童家委会的同时,在各普通学校也分别建立了由学校分管行政领导负责的校特需儿童家委会。区特需儿童家委会成员在中心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履行调查家长需求、组织家长活动、协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社区内的家长开展活动等职责,并与学校层面的特需儿童家委会建立密切的联系。
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设特需儿童家长亲职教育工作坊,由中心教师担任导师,讲授亲职教育课程。根据调研到的家长问题确定教学内容,并自编教材,课程内容有“破冰活动: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之间没有障碍”“我孩子的能力在几岁”“正向教养:学会好好说话”“正向教养:学会与孩子一起玩”“正向教养:儿童情绪的自我觉察与正确表达”“正向教养:教导孩子遵守规则”“家长压力缓解之道(一):接纳孩子、接纳自己,重新规划生活”“家长压力缓解之道(二):家长自我情绪的觉察与管理”“家庭关系:家庭问题解决作业单”“特需儿童教育安置与转衔”“如何识别与合理运用身边的资源”。家长工作坊每周授课一次,共计10次,累计30学时。
为保证工作坊的活动质量,家长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将作业中的难点及时反馈给导师,导师进行线上或线下的指导。
亲子活动是家长亲职教育课程的补充,是家长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亲子活动由区特需儿童家委会牵头,家长自主设计,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在活动中,教师细心观察亲子互动情况,记录每个家庭的互动模式和家长行为特点,在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掌握实际生活情境中亲子有效互动的技能。
自2016年起,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小额资金支持,家长轮流策划、组织实施的家庭亲子活动,到目前为止已有10次,参与人数达520人次。亲子活动有参观博物馆活动、亲子厨房活动、田园生活体验活动、亲子体育活动等。每次活动中要求家长和孩子有意识地用到教师教授的技巧,并对活动中达到要求的家庭进行表扬鼓励。
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始终注意开发社区资源,与社区内各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帮助家长解决经济、心理、家庭关系、社区环境、医疗康复等困难,为家长更好履行职责保驾护航。
同时,购买已有适合教育资源,并自行开发教学资源。如与企业合作研制自闭症学生线上课程,方便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家长、教师辅导学生;编写《特需儿童家长手册》,帮助家长尽快掌握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为家长免费提供网络检索工具,以及各类障碍儿童教育康复研究资讯,把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家长,满足家长不同的学习需要。
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一方面借助中心平台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借助家长工作坊的课业进程,结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对家庭教育中的具体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线上指导重在讨论最近工作坊的学习主题,主要由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师进行指导,如“孩子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哭”,家长们对这个问题备感苦恼,只知道让他哭出来会好一些。对此,中心教师把可能的原因都罗列出来,请家长自己对照分析。
但有时也会把个别家长的问题提交给所有家长一起来思考。如针对个别家长提出的“怎么解决孩子作业拖拉”的问题,群里家长们会运用ABC理论,对造成作业拖拉的原因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话,帮助这位家长分析出根源是“因为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家长又布置了额外的作业”。
线下的指导主要由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教师来执行,通过入校的巡回指导工作发现家庭亲职教育中的新问题并及时指导家长解决。
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亲职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使家长在心理压力、情绪管理、教养技巧、资源寻找和利用四个方面的需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从检测到的20多个指标来看,家长变化最大的有以下方面:
家长从最初的焦虑到后面能够直视孩子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接纳和认识孩子的不一样,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改变,为了孩子主动去学习,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切合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
家长通过课程学习,对惩罚本身的定义以及如何利用合适的方式调整孩子行为都有了新的认识。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家长们对孩子惩罚的方式主要有“打、骂、指责、罚站”等等。通过学习课程,家长们的态度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
许多家长在前测中持有“如果孩子不按我说的做,我应该生气”“总是很听父母师长的话的孩子,才能有出息”等观点,而忽略了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在孩子的这些行为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通过课程的学习,家长们逐渐学会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愿意真正地去学习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的技巧,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到孩子。
家长知道了从哪些渠道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和支持,知道了如何对资源进行辨别,尤其在康复训练和医疗技术的使用方面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对市场上的各种热销产品和技术有了基本概念,懂得运用循证研究证实的有效方法训练孩子。部分家长还学会了使用网络工具对医疗和康复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对各特教机构进行了解,理性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
在取得这些成效的同时,我们通过随访也看到,家长自我效能感不升反降,其主要原因为:在前测中,家长没有意识到以前一些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只能暂时制止孩子的问题行为,却不能改变这个行为。在培训后意识到了,但还没有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所以效能感不升反降。今后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残障类别特点,为特需儿童家长提供更丰富、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提供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家长课程、智力障碍儿童家长课程、自闭症儿童家长课程、学习障碍儿童家长课程等系列进阶课程,使家长获得更多的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