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溧水分校(211200) 徐 鹏
教师在讲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解答。学生回答问题时,难免出现一些偏差,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学生答案的正误,而是让他们不断变换说法,并给出一些提示。学生自然是心领神会的,其学习认知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深度拓展。如下面这个片段,将换一种说法进行了具体展示。
师:谈迁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呢?
生:谈迁写的《国榷》被小偷偷走了。
师:你能够说得具体点吗?注意表达角度。
生:谈迁花了二十多年写的一部珍贵书稿——《国榷》下落不明了。
师:你还能换一种说法吗?注意情感抒发。
生: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便化为乌有了。
师:大家比较一下,这三种说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1:第一次说得太简单了,给人感觉好像这不是什么重要东西,偷就偷了。第二次说得比较具体,点出这本书的重要性。第三次说得更为简洁些,但表达却更深刻,这样说才能紧扣“厄运”的主题。
生2:我感觉一次比一次说得好,不管字数多少,说话要表达清楚,还要说得精确,这样才能提升表现力。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常说“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这个“三思”就是指变换不同角度展开思考,找出最佳角度,便可以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这段课堂实录虽然内容不长,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引导过程。教师让学生“换一种说法”,并给出具体的指导和提示,学生依照教师的引导,很快就找到了操作方向,而且获得了非常突出的学习效果。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换一种说法”不仅是有必要的,而且其训练效果也是惊人的。让学生“换一种说法”,不是单纯地从词句表达上展开,而要从内容、情感、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再体验、再分析,这无疑升级了思维,其操作效果也随之形成。
教师让学生“换一种说法”需要给出针对性引导,不然,学生依然找不到再思考的方向和切入点。如果学生第二次的说法和第一次基本一致,说明教师的引导出现了问题。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具体点,学生随即给出了对应反应,内容上有了突破。第二次引导时,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情感抒发”,其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学生心领神会,很快就给出了新的说法,而且其情感赋予特征非常鲜明,表达也更为深刻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换一种说法”之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展开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说法进行比对,这个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对不同说法并没有明显的感触,教师这样引导后,学生自然会深入到相关认知的学习中,并通过多重对比,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换一种说法”不是表达方式的简单操作,而是学习思维的变换,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集体评价时,学生开始对相关说法有了比较的意识,孰优孰劣自然呈现出来,这是学习认知确认的过程。同一个学生面对同一个思考问题,瞬间给出了不同的思考结果,这些思考结果品质上呈现了递进性。如此这般操作,会让所有学生都产生思维触动,其思维拓展性意识也会顺利建立。“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鉴别意识,这应该是更为高级的学法指导了。
既然“换一种说法”就是换一种思维,只有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教师在最后给出了定向性引导,其用意是非常鲜明的,就是要让学生面对思考问题时,要换几种思考方式,找到不同的思考角度,对思考结果展开针对性比较,这样才能给出最佳答案。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丰富思维视角,以提升他们对阅读问题的回答品质,这对塑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有重要帮助。
让学生“换一种说法”,看上去是很烦琐的操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教法创新实践。教学实践证明,“换一种说法”,是换一种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是对学习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其历练效果是非常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