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志音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菊泉中学,广东 广州)
数学学科是一门不断探索问题、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学科。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意识必不可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凭借现有的知识进行不断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要求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能力。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好奇心。首先,教师应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积极探索,从而激发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充分地创设合理的、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初中数学的课堂中,从而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唤醒自身的求知欲望,从而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自身的疑惑。例如,教师在讲授“相似三角形”这一课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埃及金字塔,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特点,使学生在气氛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的疑惑,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习效率[1]。
发散思维是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从而产生多样化的问题解决办法,使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克服以往的固定思维,从而对数学问题产生逆向、正向、纵向、横向等方位的探索与思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多边形内角和”时,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怎样算,使学生不断地产生疑问,从而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激发了问题意识,并在不断质疑中,发现了数学真理,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2]。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励与引导。教师在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进行保护与肯定,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于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地、适度地评价与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从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有效的保护。对于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对于缺乏自信不敢提问的学生,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通过及时地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3]。
思维的起点是问题,思维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密切地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使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而不断引起学生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地去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不断产生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授“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画出两条平行线,使学生明白在第三条线与平行线相切时,产生的同位角相等,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进行探索,从而产生疑问,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质疑,不断发现真理,不断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极为重要。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探索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知识产生质疑,提高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应尽量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使学生自主地去追问、去探索、去思考,从而最后独立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