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马甲中学 福建泉州 362000)
微课因其“短小精活”“可视呈现”等特点,极大满足了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对知识技能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微课数量众多,分布面广,但却难成体系,难以产生体验和深度学习,这也是受到传统教学专家质疑的地方。如何破解微课的碎片化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矛盾,让微课学习既有可视化碎片化的呈现优势,又能促进个性化深度学习,笔者就化学教学中运用微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学生在学习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时,除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还应注意保持一种批判或怀疑的态度,仔细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抽丝剥茧,深入其微观层面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理解。深度学习结合学习内容联系自然、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面对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看待、处理化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用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习惯。摒弃只关注解决考试问题所需的公式和外在线索的浅层学习。[1]
化学知识有着其自身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不仅要能够从众多知识线索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要能够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重新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不只包括化学化学知识,还有其他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也包括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生产知识的整合,还包括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引起对新的知识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
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后,面对相似的物质及其变化,懂得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断其差异,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宏观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过程中的宏观表向进行细致的研究,还要求从微观粒子层面上对粒子进行深入的剖析,逐步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并将化学基本观念迁移运用。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已思考,有选择性的采纳,内容整合,在新旧知识建立联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真实。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实实在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深入学习化学基本事实、规律及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结构化化学知识的能力。
2.反思。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产生“驱动”、通过问题探究来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思维中产生的错误”来领悟认知、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等策略,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进行自觉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3.迁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守恒观”、“变化观”、“微粒观”、“能量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并迁移到对新物质的研究中,在积极探究中发现新现象善于发现新问题,感悟新知识,领悟化学知识的“生长”意义,提高学生化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在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笔者结合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设计了如下问题:
(1)如何检验+2价和+3价的铁元素?
(2)人体摄入的二价铁有利于补血,如何防止Fe2+转化为Fe3+?
(3)人体摄入了三价铁,如何使Fe3+转化为Fe2+?
『实验探究活动』补铁药剂速力菲(琥珀酸亚铁),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一种药剂,其外表包有一层特制的糖衣(思考其作用?),请设计实验验证补铁药剂速力菲药片是否被氧化?你需要哪些试剂?提供试剂有:氯水、稀硝酸、FeCl3溶液、淀粉一KI溶液、铜片、Zn粒、铁丝、H202、FeS04溶液、KSCN溶液。[3]
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提出,促使学生为解决问题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与探究,也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自主学习者,寻找所学知识和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得以激发。
高中化学有些内容以微观领域为主,很多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晶体结构及晶胞类型、杂化轨道及方式等,教师表述清楚有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也无所适从,而微课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条件。如:《离子反应》这节课中,离子间的反应这个难点,若直接通过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感觉“一头雾水”。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分析,通过制作微课演示离子反应的具体变化,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在家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观看视频,阶梯式问题提出后提示学生暂停视频,自行推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逐步深入,认真领会其中要义。
由于学校实验设备、教学课时的紧张、实验人员的配备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无法安排演示或分组。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用动态的画面演示实验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结果,从而填补这些实验的空缺。如,在《钢铁的腐蚀》教学中,课本资料分析中关于铁钉生锈的实验。这个实验周期长,短期内效果不明显。有了微课,就可以有效地动态模拟实验,再现和对比整个实验的过程,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目的。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课堂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技术的发展、教学条件的改善必然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助力,作为一线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有效利用其的独特学习经验,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在反思与迁移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通过师生、生生、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形成和自主学习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