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

2018-02-25 18:10:10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

蒋 艳

(1.徐州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2.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经了从恢复到发展再到整合深化的历程,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新时期继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必须始终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在推进高等教育发展, 尤其是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起着核心领导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经验总结,也是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直接关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越自觉”[1]104。他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 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627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更为具体,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问题,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使教学情况在几年内有明显改善。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3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加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他在 2016 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4]这为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努力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坚持得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改革就搞得好,反之就会出问题,甚至出现错误。四十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始终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了削弱党的领导与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倾向。应当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的最重要保证。

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体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5]213“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进行发展”等中心内容,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20世纪8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举的构架,相继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大学生思想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05方案”后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设置。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 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支撑作用。1996 年,以加强高校“两课”建设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正式设立。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出《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这些调整从学科整体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夯实了学科基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旨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高度, 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6]33实践证明,以学科为依托进行课程建设,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去思考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

高等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立德树人”,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是党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立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本质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把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放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教育的思想性与尊重人和关心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1]146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7]8792007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8]12。“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证明,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需求,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真正收到好的效果。既强调教育者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又强调尊重大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自觉践行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自觉能动作用。面对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的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体差异,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原则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坚持用党团结常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引导学生,这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实践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不断变化的实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要坚持创新发展, 不断调整课程建设方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改革,从“85 方案”到“98 方案”, 再到“05 方案”,无不彰显着与时俱进的特色。“‘确立一个意识、融合两类课程、涵盖三个层面、把握四个统一’的概括,充分体现了从‘85 方案’到‘98 方案’、再到‘05 方案’三次课程体系演化的内在统一和不断创新的特点。”[9]222015年7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要充分认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内容等提出明确要求,这对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和作用,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不断探索课程与教学改革, 将课程设置的调整同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和科学研究等衔接配套,协同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入教材、入课堂、入学生头脑,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心内容的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在思政课教学方面也创新了许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形式、新方法,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逐步实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科学化。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实验教学中心,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建设平台,努力实现教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等等。总之,不断推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是提高课程实效性、感召力和渗透力的有效途径。

五、必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出台专门文件,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并妥善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评定和相关待遇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1984 年中宣部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1999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宣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研修的意见》《关于做好 2008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等,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训体系。近年来,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各省市宣传教育部门相继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研修班”“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 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自上而下地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辅相成、岗前培训与岗中培训相互衔接、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互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有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有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保证。刘延东同志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曾用五个“应该”概括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队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的队伍;应该是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的队伍;应该是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队伍;应该是老中青结构合理、教学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的队伍。”[10]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指导的一项基本经验,也是今后需要常抓不懈的一项中心任务。

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梳理和总结,是课程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际情况,研究借鉴、不断创新,使这些有益经验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得以赓续和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