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费风险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8-02-25 15:41陶美重
关键词:消费研究教育

陶美重,江 南

(华中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风险是指出现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很多领域。教育具有投资和消费双重属性,教育有投资风险,也存在消费风险,对教育风险的研究,从投资风险视角研究的较多,消费视角研究教育风险相对不足,本文经过较系统的文献梳理,对教育消费风险的研究现状略作分析,希望引起学者对教育消费风险研究的重视。

一、消费风险的研究始于“感知风险”

1960年哈佛大学学者鲍尔首次将“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的概念从心理学引入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特别强调感知风险的主观性,即它是消费者对客观风险的主观认识。他说:“消费者的所有行为都会产生其自身无法准确预见的后果,而且其中部分后果很可能是令人不愉快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的行为涉及风险。”[1]

感知风险是消费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风险,但是,消费风险存在客观属性,主要因为消费过程有时无法预测,消费结果可能完全出人意料。国内较早关注消费风险的顾春梅认为:“所谓消费风险,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数量、质量等得不到保证而造成的人身意外伤害或额外的经济和精神损失的可能性。”[2]她总结消费风险具有三个特点:客观性、滞后性、隐形性。刘尚希等将消费风险分为居民个人消费风险和社会公共性消费风险两种,并认为公共性消费风险是“由居民个人消费风险积聚转化而来的”[3]。

已有的研究给予部分既定事实:一是消费风险客观存在,既涉及主观感受,也事关客观损失;二是个人消费风险外还存在社会公共消费风险;三是消费风险不仅仅是一般效用的减少,还涉及消费者财物和人身安全;四是消费风险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即消费风险在消费活动当期不易感知或表现出来,风险隐藏而可能作用于未来。

二、教育活动并存消费风险

(一)人力资本理论盛行开来后,教育投资风险引起关注

贝克尔强调:“人力资本的实际收益围绕着预期收益变动,这是因为某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一个年龄与能力既定的人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因为还有许多无法预料的事情。”[4]说明以教育投资为主要途径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风险。马晓强、丁小浩认为:“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特指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单独考察教育投资的损失,并且也认同风险与不确定性是等同的意义。”[5]王明进、岳昌君对个人教育投资风险进行了计量分析,他们提出个人教育投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既可以体现在非货币收益上,也可以体现在货币收益上”[6]。相关研究都指向以教育为主要途径的人力投资存在风险。

(二)相对而言,从消费视角研究教育风险严重不足

直接论及教育消费风险的文章是2007年曹军、赵雄辉的《高等教育服务消费的风险及其防范》,文中反馈“社会和高等学校普遍认识到: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产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并认为“高等教育服务消费与其他服务的购买和消费一样也可能遇到消费风险”[7]。2008年硕士毕业的姜晶晶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结合“学生消费者”的特殊性以及高等教育服务本身的特点对个人高等教育消费风险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我国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而现实高等教育消费者不能获得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加大了就业风险,加上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不满也在加剧[8]。李峰从消费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对个人高等教育消费风险类型进行了分析[9]。近年来,聚焦教育消费风险,本文认为“教育是一种有风险的文化消费活动,教育消费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经济、精神及健康等方面的损失”[10]。“教育消费风险是指个人接受教育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各种损失或伤害,以及个人收益(包括经济和非经济)小于预期的可能性。”[11]

(三)教育消费活动具有特殊性,风险因素较难把握

现有研究涉及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消费信息和决策权力不对称、非理性消费行为、教育服务本身的特征等等,但风险形成机制探讨明显不足。如“学校的失误转化成学生的消费风险”[7]是完全可能的,“消费者个体的差异增加了教育消费的危险性与不确定性”[10]。此外,教育消费周期长、人力资本具有不可分割性、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教育消费固有特征都是构成风险的因素。分析发现,学者对教育消费风险因素和风险形成机制没有严格区分。如,李晓敏认为“政治性、刑事犯罪性和意外伤害性三类风险正威胁着留学生,内生性风险是留学风险的主要诱因”[12]。跨境教育消费风险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者自身安全意识、防范和处置风险能力普遍薄弱以及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共同导致了海外留学风险”[13]。方守江分析了中国学生国际流动风险的生成机理,主要表现在:“1.人才流失风险的生成根源:一是人才流动动因:通过流动实现自身价值增值;二是人才流失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体制因素;2.预期收益风险的生成根源:一是制度根源: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不当;二是社会根源:‘被留学’导致过度教育;三是教育根源:中外教育差异导致学业困难;3.教育质量风险生成根源:一是经济利益驱动;二是教育质量监管不力;4.人身安全风险生成根源:一是安全问题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增强;二是中外文化差异带来文化适应问题突出;三是留学人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5.声誉风险生成根源:一是诚信缺失引发道德失范;二是利欲熏心诱发不择手段。”[14]胡少明从自费留学的角度指出,留学教育服务信息不对称、度量留学教育服务质量难度大、留学教育服务与付费的分离、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管理法规的不足等都为教育消费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12]。本文认为境外教育消费个人风险的形成机制包括:信息不对称或信息误导、文化差异、教育模式差异、消费者自身因素、专业结构失衡以及教育消费固有特征[11]。

以上对教育消费风险因素和形成机制的分析,并没有说明不同消费环节中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消费结果并构成事实上的消费风险。因此,无论是教育消费风险因素,还是风险生成机理都是研究难点所在。

(四)教育消费风险的认知困难,加大了教育消费风险分类的难度,分类研究差异较大

李峰提出“就业风险、预期收益偏差风险和教育过度”[9]三种类型;姜晶晶归纳高等教育消费风险为“无形性风险、同时性风险、周期性风险、权利不对称性风险和评价性风险”[8]五种类型;聂名华、付红等将跨境教育消费风险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教育供求风险、文化与法律风险和监管风险”[15]五种类型。方守江利用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列举了中国学生国际流动带来的五种潜在风险:“人才流失风险、预期收益风险、教育质量风险、人身安全风险和声誉风险。”[13]任奕菲认为高等教育消费风险包含“质量风险、学业风险、健康风险、就业风险、收益风险和政治风险”[10]六种类型。也有学者对单一教育消费风险类型进行研究,主要针对跨境教育消费过程中的风险。如教育主权风险,杨颖认为教育主权是一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依托和归属,教育国际化存在着教育主权丧失、文化侵略与扩张、侵犯公民教育权等风险[16]。马杰从“学分互认的风险”“学位互认的风险”“对国内教育市场及教育主权的风险”以及“社会评价的风险”[17]四个方面论证了学历学位认证注册制度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教育主权,中外大学学分、学位互认也蕴藏风险。

教育消费风险的类型研究是教育消费风险研究的主体部分。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学者对教育消费风险的分类标准不一,类型之间差异较大,难以在理论上达成共识。但已有的研究为科学分类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人们甄别教育消费风险。就教育消费风险分类的完备性和科学性来说,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深化。

(五)学者探索教育消费风险分担机制、规避策略整体理论基础薄弱,难以提出建设性对策

刘叶云、陈洁从“加强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管理,增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18]的角度主张:1.加强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合法性和合规性;2.提高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3.加强对出国留学服务消费的引导,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胡少明认为防范自费境外教育消费中的风险,“政府的积极作为和民众的谨慎严肃是我们降低风险、维护权益的有效之策”,“要保障留学教育服务信息的对称,制定留学教育服务质量的标准,完善留学生利益补偿机制,做一个理性的留学教育投资者”[14]。曹军、赵雄辉以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作为风险责任主体而提出:政府要承担起保护消费者的主要责任;社会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引导合理消费;学校要树立服务理念,加强自律;学生个人要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7]。姜晶晶提到消费者个人要提高教育消费风险防范意识、理清消费风险制约因素、确立消费风险管理程序、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加强风险联合防范[8]。本文建议“个人和家庭应该确立教育消费风险意识,理性消费,教育机构要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加强监管并建立教育消费维权机制”[10]。

三、教育消费风险学术研究跟进不及时

2007 年6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就发出过警示《谨防留学陷阱:非主流的大学风险大》,之后,包括中国教育报、中国质量报在内的媒体多次就境外教育消费风险进行预警,如《规避留学服务风险》《留学大众化低龄化明显,盲目跟风容易坑了孩子》《美国高中留学需警惕三风险》《代理监护有风险,低龄留学需谨慎》等。对于媒体的反复提醒,学界似乎并没有过多关注,境外教育风险没有成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亚当·R.尼尔逊的研究说明国外很早就意识到留学风险,他在《留学的可知风险》中谈到“一些人认为欧洲能提供最好的高等教育机会,另一些人则警示国人有可能遭受来自海外的政治和学术‘污染’”[19]。跨境教育存在可知风险引起OECD国家的重视,他们开始注重跨境教育质量监管,OECD曾于2004年就“跨境教育质量保证、资质认证与鉴定以及相应风险的承担等问题,提出了各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的措施”[20]。菲利普·阿特巴赫则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力资源风险:从全球视角看,“高等教育商业化”“国外学位工厂”“人才流失”等是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风险[21]。事实上,这种跨境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源风险在教育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随着国际学生规模扩大,留学低龄化趋势出现,跨境教育风险才被少数学者关注。车伟民、孔令凯认为“世界各国跨境教育的普遍性风险”[22]都存在,即跨境教育中存在共性风险。廖小健结合“近年侵害海外中国留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23]分析了留学中的安全风险。2012年胡少明的《境外教育消费中的风险与防范》是第一篇从消费的视角论及境外教育风险的文章,他提出:“留学教育服务信息不对称,度量留学教育服务质量难度大,留学教育服务与付费的分离,加之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管理法规的不足,使境外教育消费存在风险。”[14]

目前就境外教育消费风险的学术研究仅文后参考文献所列,而跨境教育活动中的风险却时有耳闻,而安全风险也仅仅是境外教育消费风险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境外教育消费风险应该成为教育消费风险研究的重中之重。

四、教育消费风险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具有投资和消费双重属性,国内教育投资风险的研究已经有一定影响,那么,是否有必要从消费的角度再去研究教育风险?本文认为很有必要。

(一)投资风险和消费风险存在明显差异

投资风险与消费风险的差异主要在于投资风险程度取决于收益正负,投资者预知风险的存在,甘愿冒险以求更高收益。而消费风险除了经济损失外还可能遭遇非经济方面的损失,消费风险强调的是感知风险和非经济损失。大多情况下消费者没有冒险的故意,即消费者消费之前没有意识到风险存在,这是投资风险所没有的。

(二)教育消费风险需要通过研究去揭示某些特征

教育消费的效用具有持久性特点,其风险可能持续地影响个人的心理和未来生活,因为无法保证所有人的教育消费效用是正的,这也是教育消费风险存在的机理。教育消费其固有特征还包括:“较少的选择机会;消费过程的被动性;消费过程中退出和补偿机制缺乏;较少重复消费。”[11]这些特征往往又是构成教育消费风险的因素,使人们对教育消费风险的认知和辨析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对教育消费风险内涵和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引导理性教育消费。

(三)必须把握教育消费风险的构成因素和形成机制

教育消费风险客观存在,个体和社会可能因此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需要有目的地探讨教育消费风险的影响因素和生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谋求风险分担机制和规避对策,这事关民众福祉和社会安全。

(四)研究教育消费风险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研究教育消费风险一定意义上可以凸显学生消费者主权和地位,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模式。

(五)解决境外教育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资源流失和人力资本风险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内地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不容许中国出现可能的人力资源风险。需要研究境外教育消费风险,从国家发展战略上规避人力资源流失可能会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局。其次,跨境教育中的文化风险和政治风险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需要探索文化风险和政治风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程度,防范西方的文化渗透和政治颠覆。

五、教育消费风险研究展望

现有研究说明:在风险管理研究中,“消费风险”研究是一个薄弱点;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消费存在风险,但是对教育消费风险的认知还很模糊;教育消费风险的类型、形成机制、避险策略这些重要方面的研究还在初探阶段;境外教育消费风险已经引起社会关注,但学术界还缺乏较为成功的跟踪研究。基于此,教育消费风险极易成为部分学者探讨的新的研究领域,也极易取得较重要的成果。而就现有的基础来说,教育消费风险研究需要分阶段进行,把握研究的重点,寻求研究的突破口。

(一)可分理论研究、风险事件跟踪调查、风险类型和成因分析、风险规避策略和政策建议等不同阶段开展研究

1.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消费风险理论,准确概述教育消费风险的内涵和特征,明确教育消费风险和教育投资风险的差异。

2.结合风险事件,从个体风险和社会风险两个方面提出教育消费风险中的若干类型。教育消费风险的分类研究差异较大,从李峰的三类到本文认为的六类,说明分类的标准定位还需探究。

3.通过消费风险表象和影响因素揭示风险形成机理。如前所述,教育消费活动具有特殊性,消费过程非常复杂,风险因素较难把握。现有研究中学者并没有将“教育消费风险因素”和“风险形成机制”严格区分开来。一方面说明研究教育消费风险形成机制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也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4.规避教育消费风险,保障教育消费者权益。教育消费涉及个人和家庭,也事关社会和国家,无论教育中的个体风险还是社会风险,绝非只需个体来承担,往往是全社会都因此遭受损失。规避教育消费风险,保障教育消费者权益,既是个体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所以,从消费视角研讨教育风险避险策略亟待加强。

(二)从现实需要来说,当前急需开展教育消费风险研究之重点

1.尽快开展教育消费中健康(安全)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研究。校园安全事故成为近些年教育消费风险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境外教育消费方面,低龄化留学增加了风险的可能性,需要重点考察,人力资源风险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国际竞争力,不可不重视。

2.尽快开展教育消费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消费风险评估在国外已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很多国家已成立专门消费风险评估机构。例如,德国有“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依据《消费品安全法》设立了一个独立消费风险评估机构;日本有针对消费品安全的风险评估(NITE);欧盟有《非食品类消费品风险评估指南》。而“我国有关消费风险评估还处于理论引入阶段”[24]。这就需要建立教育消费风险评估机构,研究教育消费风险评估方法和手段,逐渐形成科学公正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教育消费风险预警机制,特别要针对境外教育消费。

3.尽快启动对境外教育消费风险的研究。境外教育消费风险形成异常复杂,而且带有偶然性,其影响因素是动态的,风险因素差异也会导致形成机制的不同,很难探究出其中的规律。基于文化、政治、人力资源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境外教育消费风险研究已经迫在眉睫,需加快探索规避境外教育消费风险的政策和策略。

(三)开展教育消费风险研究已经具备一定条件,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完全可能的

从文献整理可以看出,国内少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教育消费风险问题,特别是留学中的风险。尽管现有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都不够充分,但足以作为继续探讨的基础。媒体和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已经报道了大量的教育消费风险事例(境外居多),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或信息来源。

教育消费风险在部分时段会演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如较早的“卢刚事件”和近期的“江歌事件”都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大量的报道和分析文章有利于研究者对此类教育消费风险案例的追踪。通过典型案例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作为消费风险的处理对策的分析,可以厘清教育消费风险生成机理,为风险回避和政策建议提供决策依据。对教育风险案例的评析,还有利于培育社会公众教育消费风险认知能力,进而影响个体教育消费行为,纠正公众教育消费风险认知中的偏差。所以,对教育消费风险案例分析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BAUER R A.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M]//In R.S.Hancock.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60:389-398.

[2]顾春梅.论消费风险及其防范[J].消费经济,1996(5):45-46.

[3]刘尚希,张晓云,王敏.社会保障与消费风险[J].当代经济管理,2010(6):1-7.

[4]贝克尔G S.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4.

[5]马晓强,丁小浩.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5(4):25-31.

[6]王明进,岳昌君.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计量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2):128-135.

[7]曹军,赵雄辉.高等教育服务消费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80-81.

[8]姜晶晶.个人高等教育消费风险及防范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9]李峰.浅论我国个人高等教育消费风险[J].成功(教育),2010(5):208-209.

[10]陶美重,任奕菲.高等教育消费风险及其规避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6):158-162.

[11]陶美重,刘红.留学潮背景下个人境外教育消费风险评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5):102-107.

[12]胡少明.境外教育消费中的风险与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18-19.

[13]李晓敏.海外留学风险的形式、成因和防范[J].世界教育信息,2010(5):74-77.

[14]方守江.中国学生国际流动:驱动力及风险防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5]聂名华,付红,徐田柏.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11(3):187-190.

[16]杨颖.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主权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17]马杰.中外大学学分、学位互认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6):121-125.

[18]刘叶云,陈洁.长沙市出国留学服务消费风险调查[J].消费经济,2004,20(3):28-31.

[19]尼尔逊,朱知翔.留学的可知风险(1780—1880):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与美国大学的起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3):111-133,190-191.

[20]OECD.Quality and Recogn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ross-Border challenge[M].Paris:OECD Publishing,2004.

[21]阿特巴赫,姜川,陈延柱.全球化与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12-18.

[22]车伟民,孔令凯.我国跨境教育的质量风险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5):25-27.

[23]廖小健.近年的留学安全及风险防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89-92.

[24]陈静,闫妍,孙慧媛,等.国内外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3(5):38-41.

猜你喜欢
消费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