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诗对黄生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8-02-25 16:07唐芳明施江斌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诗歌

唐芳明,施江斌

(1.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2.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黄生(1622-1696),字扶孟,名琯,号白山,徽州歙县潭渡人,明末诸生,入清后不仕新朝,潜心学术。小学著作《字诂》和《义府》在训诂学领域独树一帜,对于清代小学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之功,在训诂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论著作《诗麈》、《载酒园诗话评》和诗评著作《杜诗说》、《唐诗摘抄》、《唐诗矩》等则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和评诗特点。其中,《杜诗说》是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论诗方法探讨杜诗的艺术手法和特点,见解独到,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醉心学术,黄生也从事诗文创作。他九岁能诗,“年十四五时即以诗人自期”,六十岁时就写了一千多首诗,诗作多收录于《一木堂诗稿》中。由于《一木堂诗稿》在乾隆年间遭到禁毁,流传甚少,故其诗作长期以来不被人关注。黄生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时事和遗民生活,反映了清初的社会现实。其诗歌风格沉郁悲慨,近代学者许承尧认为他的诗歌“昌言无忌,质朴近杜,高者有汉魏意”。黄生研究杜诗三十余年,对杜诗评价极高,在《杜诗说序》中,他认为“诗之变极于唐,而集诗之大成者,称杜公子美。”对杜诗的推崇和注解也影响到黄生的诗歌创作。

一、诗史精神的继承

黄生与杜甫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虽然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但朝廷的腐败让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让他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用诗歌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如《悲陈陶》、《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收京三首》等,著名的叙事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更是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奠定了其以时事入诗的“诗史”精神。

黄生与杜甫异代同悲,黄生所处的17世纪正是明清易代之际,明王朝的政治腐败让黄生无法实现考取功名、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异族的入侵让不仕新朝的黄生为了生计一次次背井离乡。相似的社会环境,使黄生有着与杜甫相同的人生感触,他自觉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频繁密集地将时事纳入诗歌,真实具体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苏州民众因魏忠贤及党羽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而举行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民变,打死了东厂差官,震惊庙堂,成为轰动一时的群体性事件。事后,魏忠贤下令捉拿首犯,当时参与民变的五名苏州市民挺身投案,英勇就义,后人立“五人墓”以纪念。黄生为此事创作了《五人之墓》:“丰碑深刻字,表墓在通衢。举世多儿子,千秋五丈夫!朝纲移宦寺,义激到屠沽。松柏萧萧里,英灵若可呼。”表达了五烈士的赞颂和对阉党的痛恨。对明末的社会局势,黄生在《古谣十章》中写道:“南有羽檄北有烽,调兵拨饷纷无功。主虽圣,乏股肱。前门赶獐,后门进狼。獐逸尚可,狼来啮我。”明朝灭亡后,黄生为了谋生,客居扬州近十年。在此期间,黄生创作了《法海寺书感》、《欸乃歌》、《赋得竹西路》等作品,为我们描绘了当时扬州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在《法海寺书感》中,他写道:“忆昔中原鼎沸来,横尸到处无人埋。此州屠戮最惨酷,今日犹存战斛灰。我憩招提重叹息,万事翻覆无终极。纷纷旧鬼换新人,繁盛依然甲江北。春水生时出郭游,红牙玉管近中流。岂知万鬼青砖下,天阴月黑鸣啾啾。”回顾“扬州十日”的惨烈景象,黄生意在警醒世人不忘易代之悲,要居安思危。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黄生离扬北上,开始了三年的幕府生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燕中感事》四首,《育婴》、《掩骼》各一首。《燕中感事》揭示了朝廷“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公现象和京城“白日行剽窃,探囊众目睹”的人情冷漠和世态炎凉,《燕中感事》(其三) 就真实记载了当时朝贵被族诛一事。诗云:“朝行菜市口,柴车盛拥塞。东西断往来,游骑举鞭勒。行者窃相语,朝下有刑戮。黄口马上抱,男女随马足。弓弦赐自尽,诛夷及三族。借问此者谁?不敢明指目。当朝贵无比,颦笑作威福。盈满天所忌,一朝见倾覆。客子返寓舍,感事增叹息。古来尽如此,前车戒已亟。牵狗出东门,此时安可得?”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生由北京南归,返回歙县。康熙十三年,歙县发生战乱,黄生在《新鬼哭》一诗中痛斥战争的残酷:“阴风惨雾驱黄昏,马蹄踏空神鬼奔。豹牙吏卒持大簿,冥官点鬼收新魂。初遭杀戮不知死,闻呼一一尸中起。头颅颠倒近脚跟,省视方知身是鬼。哀哉皇天何不慈?中原龙战无休时。人生一死不再活,何辜膏血涂蒸黎。死者已矣生流离,爷娘妻子各不知。各不知,两决绝;哭有声,泪无血。”

与杜甫一样,黄生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还忧念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其乐府杂言 《欸乃歌》借纤夫的口吻诉说了民生之艰难, “勿作扬州人,欸乃!扬州多辛苦,欸乃!他州但种田土了官税,欸乃!扬州夫差不离门,欸乃!今日派纤夫,欸乃!明日派纤夫,欸乃!腹饥欲死不得走,欸乃!麻绳系劲如牵猪,欸乃!”表达了对扬州底层人民的同情与悲悯。在离扬北上,经过河北内丘时,正值蝗灾肆虐,“飞蝗马首来,遮马马不前。田家苦此物,联翼直蔽天。老幼立日中,扑逐心忧煎。我闻是虫种,变化类实繁。黑头是武吏,红头乃文官。生前肆贪暴,戾气尚蔓延。所遇田畴尽,苗稼空留根。”(《内丘道中》)烈日当空,老百姓在田中灭蝗,忧心如焚,而比蝗虫更甚的是朝廷官吏的贪婪和腐败。“荒岁救荒亦何及,官粮减丰无多粒。城市得籴乡村远,猾胥果腹饥民泣。从来贼盗起凶饥,干刑犯法奚乐为?有司坐致民为贼,何异刺人而杀之!”(《悯旱》)荒年救荒官粮本不多,刁滑的小吏以权谋私,百姓食不充饥,只能沦为盗贼。诗歌饱含对处于双重灾难中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不仅如此,黄生还将社会底层人物纳入诗中,对处在乱世中的弱者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和关注,表现出对普通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其《悲王叟》叙述了一个乞丐的悲惨经历,序曰:“王叟,衢州难民也。妻、子俱遭兵掠,孤身乞食,有二爪,长及咫。询其离乱中何能保此?对曰:“三十年矣。初时借养爪以惩忿噪,既而习惯,则躁念俱销,故能致斯。官兵剿贼,滥诛百姓,刃已及颈,其侪偶见爪,曰:‘此人岂解作贼?’因而获免,爪之力也。”察其举止音吐,盖一士人,因少赠以钱米,而悲之以诗。”黄生对此充满同情,不仅赠送财物,还通过王叟的陈诉痛斥了清军的暴行。又如《卖菜佣》:“卖菜佣,卖菜佣,卖菜度日食不充。官家年来编保甲,差徭不论富与穷。山城乱后添兵马,粮草夫役额外供。保正坐派强似虎,甲首行催急如风。小民剜肉已见骨,下情有苦难上通。”同样是批判战争的刺政诗,诗人关注的是卑微的卖菜佣。“菜佣菜佣尔勿言,我心之苦与尔同”,表达了对卑微生命的同情和尊重。

二、创作风格深得杜诗真谛

杜甫诗歌不仅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而且情感深厚、浓郁。诗人亲眼目睹唐王朝的衰败和现实的种种不平,不禁义愤填膺,悲从中来,发言为诗。无论是写社会战乱、民生疾苦,还是写自己的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诗人的感情都是悲慨浓烈的。杜甫一千四百余首诗中,含“悲”字的有138处,含“泪”字的有102处,其他常用字还有“哭”、“叹”、“哀”、“伤”、“凄”、“惨”、“痛”、“涕”、“何”、“嗟”等。“三吏”、“三别”、《春望》、《遣兴》、《登高》、《北征》、《秋兴》 (八首)、《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都是其沉郁诗风的代表作。

黄生的诗歌风格虽然因题材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来看,沉郁悲慨是其主要风格。黄生的咏怀诗、刺政诗和怀友诗大多体现出沉郁悲慨的特点。如“西风吹老楚江秋,江水年年入海流。客里茱萸空插恨,酒边书卷强摊愁。花开故国经长别,霞起天台忆昔游。昨夜轻霜下庭户,揽衣重整木棉裘。”(《扬州杂兴》其三) 诗人客居他乡,重阳节忆起昔游时光和永别的故国,内心十分伤感,但诗人却没有任凭自己汹涌的情感无所顾忌地喷发下去,而是话锋一转,“昨夜轻霜下庭户,揽衣重整木棉裘。”看似平静的话语蕴藏了多少无言的辛酸。又如“寇贼起邻郡,猖獗入我土。初闻据城郭,旋复掠乡墅。苍黄领妻子,避地远村坞。山氓数十家,高下纷散处。虽颇隔贼垒,未敢即安堵。有时报寇至,相顾色无主。塞窦屏鸡犬,踰冈挈儿女。定知传言误,始各返茅宇。昼夜常数惊,弦声落飞羽。”(《避地》其一)面对寇贼,百姓只能如惊弓之鸟般仓皇逃散,“何时四郊静,居者复其所。太息风人言,猗傩羡苌楚。”什么时候才能让百姓过上没有战争、安居乐业的生活啊?诗人对此只能长叹一声,真羡慕草木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啊!沉郁风貌深得杜诗真谛。

杜诗沉郁的风格源于杜甫悲剧的一生,仕途坎坷,离乡漂泊,穷困潦倒,年老多病,又历经盛唐的繁华、安史之乱的动乱和战后的荒凉,诗人感时伤世,创作的诗歌透露出深切而沉重的悲哀,这些悲哀通过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色彩忧郁凄凉的意象群。在这个庞大而独特的意象群里,有“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的病橘(《病橘》),有“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的病柏(《病柏》),有“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的枯楠(《枯楠》),还有“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的孤雁(《孤雁》),“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的病马,“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的瘦马(《瘦马行》)。与杜甫一样,黄生的诗歌意象中也有“谁信今春风雨恶,红花都作白花落”的落花(《叹落花》),“萍踪一漂泊,同尔落天涯”的杨花(《见杨花》),“谁念此身同旅雁,年年秋带远林霜”的孤雁(《赋得满城风雨近重阳》),“长耳瘦身躯,摇摇送腐儒”的病驴(《途中别病驴》)。诗人们对这些弱小的、病态的、衰微的物体都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和关注。

三、创作技巧上的自觉借鉴

黄生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方面对杜诗有所继承,而且创作技巧方面也可见明显的模仿借鉴。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极为讲究字句的锤炼,他曾自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黄生对此十分认同,他认为诗歌创作要达到自然之境,就要讲求工巧。“工巧之至,始入自然。”所以他的诗歌也极为讲究字句的锤炼。如《平山雨泛》中的诗句“烟生寺角飘清磐,翠抹河溽失小楼”,“生”和“抹”二字使雨中画面充满动感,一个“飘”字则让我们仿佛听到雨中清磐之音。再如《岁尽抵家》中的诗句“四壁喜犹立,薄装惊自携”,“喜”和“惊”二字极富感染力,简短两句就道出了诗人清贫的家境。又如《妓席赏桂》中的诗句“满院秋香纷染袖,一篙寒绿涨平桥”,“秋香”和“寒绿”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显得生动简练。“落尽深红落浅红,几多泥土葬东风”(《花魂》)、“明月满襟凉似水,扁舟一叶大如莲”(《秦淮夜泛》)、“天边雁过春山蹙,门外乌啼秋夜长”(《思妇叹》)、“花泪暗随红雨落,山书遥隔白云传”(《寄家书了咏怀》)、“花枝见说随雕辇,柳叶曾闻斗翠眉”(《迷楼故址》)、“楼月正含千里思,江风忽送一缄书”(《以诗代书寄答伟士弟》)等佳句对仗工整,均体现了黄生高超的炼字技巧。

此外,叠字的大量使用是杜诗语言艺术的显著特征。杜甫一千四百余首诗歌中,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杜甫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黄生诗中叠字也层出不穷,如“江风浩浩奔湍去,山水苍苍白日昏”(《赋得岩滩西台送叶千侄赴浙》、“茅屋村村白,云峰朵朵青”(《途中》)、“悠悠岭峤闲云灭,落落烟霜野鹤孤”(《闻几希讣音》)、“好景山山水水,异香草草花花。光光影影青翠,朝朝暮暮云霞”(《黄山山中口号》)、“山高岩岩,鸟巢其颠;水深湛湛,鱼游其天”(《感兴》)。

黄生对杜甫的学习借鉴还表现为引用、化用杜诗。如《赋得感时花溅泪》一诗,题目直接采用杜诗名篇《春望》的第三句,诗歌内容和体式更是模仿杜诗,“眼见韶光好,其如心事违。新烟空澹荡,淑景自霏微。燕子知自去,桃花笑代非。那堪当此日,忍泪对芳菲。”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国不在的悲痛之情,感情十分含蓄婉润。“天阴月黑鸣啾啾”(《法海寺书感》) 化用杜诗“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月到故园明。”(《送人归故园》)化用杜诗“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烽火惊心一布衣”(《扬州杂兴》) 分别化用杜诗“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春望》)和“杜陵有布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综上所述,黄生的诗歌,不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写作风格、技巧方面,都受到杜诗的巨大影响。对黄生的诗歌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明末清初时期的社会现实状况,也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杜甫诗歌对清代诗坛的影响。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甫与五柳鱼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