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红洞小学 陕西镇安 711511)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针对特长生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城市地区因为经济相对发达,教学设施相对齐全,师资力量相对完备,市场化的特长生辅导机制相对发达,城市地区的特长生培养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但农村地区的特长生培养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这种落后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既有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宏观原因,更应该思考存在的细节性问题以及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这些问题的原因。基于此,本文按照“问题分析—原因探索—对策建议”的思路探讨培养农村地区特长生的更优路径。
特长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特长”,高考制度层面将特长生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其目的是使具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使其成长为在某个艺术领域或体育领域的精英人才,以弥补普通高考和人才培养的不足。而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学生的“特长”都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家长希望通过特长生考试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考上大学,学校希望通过特长生升学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但这种理念是错位的,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学生”的特长往往被忽视,因此导致学生学习累,家长和学校达不到预期理想的结果。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发展是学校的事情,家庭不用对学生的教育负责,这种错误观念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更加大了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家庭参与在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1]。一是因为学生的某方面特长最早往往是在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产生的,也可以理解为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发育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学生特长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付出长时间的精力和经济支持,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明显是不够的。
特长生在校学习期间,既要学习好文化课知识,又要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因而学习压力相比普通学生要大很多,研究发现很多高中特长生在高考的过程中往往通过了特长考试而文化课成绩不能达标,这反映出学校针对特长生的教育管理制度还存在不足。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学习不足,就希望通过特长训练来逃避文化课的学习,不少老师也没有正确认识特长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2],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村学校尚缺乏比较专业的特长生培养模式。
农村地区的特长生培养要紧跟国家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使特长生培养真正发挥好人才培养的作用。从学生小学入学开始,学校层面应该建立与家长的合作机制,选拔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培养。学校层面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财政投入、设施建设的支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学生特长培养方案,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对特长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结对培养。家庭层面要较早的为学生发展制定计划,结合家庭实际情况给与学生特长发展必要的经济支持、环境支持。
特长生教育作为教育和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要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培养好学生特长的同时,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特长生学生的身心适应能力、竞争拼搏的奋斗精神和有责任心、荣誉感的团队精神[3],因为相比于普通学生,诸如艺术、体育等领域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学校层面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将个人的特长发展和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努力拼搏和国家艺术、体育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在完善特长生培养机制的前提下,要协调好文化课学习和特长训练之间的关系,创新特长生培养的教学模式。一是要充分调动文化课教师的积极性来帮助特长生提高文化课学习成绩,在正常的教学安排之外,制定定期的针对学校特长生的文化课辅导机制。二是要制定完善的特长训练机制,明确制定针对特长生的发展目标、考试任务及他们自身的特长专业水平。三是要加强文化课老师和特长培养教师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发展,也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