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 河南巩义 451200)
随着人们对于知识经济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人们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视,从而加强对于与高校及其所在区域的发展互动问题的关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高中生又处于三观的养成时期,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这样不仅能够使高校在地方的政策支持上拥有一些便利条件,也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产生互利共赢的影响。[1]尤其是在环境迅速发展的时代,将经济与教育相结合,更加积极主动地探寻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生性,对于未来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建立地址的选择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条件,交通是否便利,环境是否安静等等要求都在制约着高效的选址,所以大部分高校都会选择在一个比较繁华的市区中心的附近,这样不仅可以有利于高校的发展,也能够快速地促进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因为学生依然还是具备着很大的购买力,并且对于学生的投资都是关乎于未来的投资,所以相对来说能够比较快速地推进高校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也能够为高校的办学条件提供更加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对学生群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如果高校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相互呼应的话可以产生互利共赢的局面,但是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仍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校管理是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直接管理的,那么所培养的人才以及培养的条件都无法针对其高校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有专门的技能,并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任务艰巨,所以并不容易找到能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并且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一般留不住先进的人才,大量的人才都选择去往经济更加繁荣的一线城市,对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所能做的贡献率并不太大。
高校自身的实力较差与其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就会导致对当地区域发展推动潜力小。并且高校所在地区的周边或许会有更加实力强劲的其他高校,就会导致本地高校的发展程度较弱,办学层次较浅。从而更加导致高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下降。其次,一些地方院校的主办方是地方政府,也有可能产生院校在创建之初的定位就并不准确或者定位就不高,缺乏一些创新研究的工作项目,主要培养目标都以学生的基础成绩为主导致专业人才并不丰富,也对于适应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困难。
大多数的高校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之间关系十分疏远,联系和合作的机会也都非常少,基本上属于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从而导致一些相关部门所提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困难。当地企业方面可能会在得到高校的实习人员后发现预期效果并不理想,或者预期收益并没有达到就会放弃跟高校进行合作,高校方面有可能对于企业合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所以会影响到高校与当地经济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对于在上述文章中所提到的几点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是高校的发展目标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目标不同,高校更注重人才的培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要求消费增长。其次,没有相关机构或部门来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合作进行相应管理,也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调节机制。所以,为了能够让双方产生更加有利的良性互动,提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可以改进或者优化一下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调整方案,设立一个相关机构来对于双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事先的规划,地方政府也可以将院校的发展规划列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来,将地方的经济特点发扬并适当培养相应的高校人才,也可以申请创立一个更加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要注意加强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合作,政府可以实施相应政策,正确科学地引导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将高校的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直接输送到本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当中来。可以让当地企业在高校进行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公益项目来提高企业在高校中的知名度,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来促成校企合作的产生和发展。[2]第三,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创造一个能让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平台,可以包括人才需求、技术招揽等等,每年将当地企业联合起来共同举办一个招聘、投资、合作的展览会,既可以将高校内部人才吸引到当地企业当中来,又可以为高校的资源优化和研究基金的来源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还可以将企业内部对于科研成果不高、利用率不高、缓解大量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将高校的研究成果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来,为当地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组成国家总体发展的基础,那么区域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需要高效的人才才能够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做贡献,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又不一样,所以政府应该在看到差异的情况下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且在考虑到当地的高校发展前景之下,加强校企合作,加速区域经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