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市谯城区薛阁办事处幸福路小学(236800) 王振华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有效的追问可以推促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保障高效的语文教学质量。而有效的追问既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同时也要把握好学生学情,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如此才能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管是认知水平还是社会阅历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快速、直接地把握文本的重点以及难点。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追问,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表面上看,作者所描绘的是樟树,实际上,作者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通过樟树来赞美宋庆龄坚强不屈、正义凛然的高贵品质。这既是文本内容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师:为什么人们在参观宋庆龄故居时,都会和门前的两棵樟树合影留念?
生1:我们出去旅游的目的、拍照的目的就是希望留有纪念,而且这两棵大樟树非常美,拍照是不可缺少的。
(很显然,学生对于文本内容还未能够产生深层的理解。于是教师进行追问)
师: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生2:樟树四季常青、旺盛繁茂,而宋庆龄也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工作精力。
生3:樟树直立挺拔,宋庆龄为人也非常正直。
生4:实际上,作者主要是借助对樟树的描写来比喻人。大家在樟树前拍照留念,不仅仅是因为樟树的美,同时还是为了纪念宋庆龄。
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充分把握了追问的恰当时机,基于教学难点,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具有典型的生成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成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有效追问,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层对话。
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质疑:“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在诗中作者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是在课文插上,作者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高层了,还怎么再上一层楼呢?”
这是学习过程中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我们绝不可轻易放过,而应当展开更深层次的发掘。于是,我适时追问:“听起来有些道理。那么到底是诗人的诗写错了,还是插图中的画画错了?
生1:实际上,诗人在写这一句诗的时候,应当还在第一层,之后才步入了第二层。两方面都没有错。
生2:我也觉得诗和图都没有错。古诗中所描述的鹳雀楼究竟有多高,实际上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基于这句古诗,能够感受到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敏锐的目光,抓住生成性资源进行有效追问,以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偏差或者思维的不周密,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偏离。此时便是教师展开追问的最佳时机,运用追问使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回归。
例如,在教学《儿子们》一课时,当学生已经对文本产生初步感知后,我提出了问题:“读了这一篇课文以后,你愿意做哪一类的孩子呢?”
生1:我愿意当那个可以帮助妈妈的孩子。虽然我还很小,但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
生2:我希望成为那个会翻跟头的儿子,他的本事看起来比较大。
生3:妈妈说,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别的可以不用管。这就是对妈妈的回报。这也是我愿意当那个会唱歌的孩子的原因。
对于这篇文本来说,目的是为了实现“孝敬长辈”的情感渗透。学生对于文本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但却不能偏离文本主旨。于是,我追问:“课文中为什么爷爷会说‘你只有一个儿子呢’?”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生4:对。不管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儿子,看起来太过自私了,跟没有一样,所以爷爷会这么说。
生5:虽然学习好重要,本事高也重要,但是对于妈妈来说,如果连最基本的帮忙都做不到,那么不管学习有多好,本事有多高,都没有意义了。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很显然偏离了文本主旨,于是,教师适时展开引导,成功地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回归。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有效的追问可以直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