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兴宁区官桥小学(530000) 黄 云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验式学习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肯定。所谓“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式学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情感操作、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环境中进行主动的实践活动,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学习的欲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前必须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背景、内容和相关联的事物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例如,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乡村梯田层层、流水潺潺、满院绿荫、花果飘香、鸡鸭成群的美丽图片,并且配乐旁白。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朴实自然、充满诗情的乡下生活产生了憧憬,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于是,他们兴趣盎然地走进《乡下人家》,拉开了良好的课堂教学序幕。
语文学科虽然不像数学、科学等学科那样在教学中有很多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但并不是说在语文课堂里就没有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设计活动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世界中,参与体验,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往,生成情感和新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受年龄限制,有时由于缺乏社会和人生阅历及一定的艺术修养,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体验难免肤浅、片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用全身感官去看、听、做、讲,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匆匆》这篇课文中有一句:“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时间去得“匆匆”,我是这样处理的:课件出示一个秒表计时器,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做想做的事情。计时开始,只见有的学生马上找同桌听写生字词;有的离开座位踢起了毽子;有的在本子上默写;有的不知道要干什么……一分钟时间到,我提问:“在刚刚过去的一分钟里,你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我在刚才的一分钟里,让同桌帮我听写了十七个词。我感觉这一分钟我没有浪费掉。”
“我到教室后面的空地踢毽子,刚刚踢了几下,时间就到了。我觉得一分钟时间太短了,过得太快了。”
“我还没想好我要做什么,时间就到了。”
“是的,时间就是这样一去不返了。在你忙碌时、玩耍时、发呆时悄悄地溜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此刻,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他们对时间“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等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学习了语言文字,又体会到了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
又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在品析“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时,我让学生分别用“捏着”钢叉和“握着”钢叉(钢叉是道具)两个动作“刺猹”,比较“捏”和“握”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捏”比“握”刺得更轻、更准、更快,从而体会到了闰土的机智能干。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在他们不长的阅历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在与自身经验的结合中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链接,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如《穷人》这篇课文,作家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将桑娜金子般善良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品词、品句、品读,深切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她的美好心灵。如桑娜发现邻居西蒙死后抱回了她的两个孩子,心里“忐忑不安”。如何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呢?我引导学生体验:“有次测验你的成绩很不理想,可老师要你拿试卷给家长签字。当你准备拿试卷给家长看时,是什么感受?”学生说心里会害怕,会七上八下的。我说:“这种感觉就是‘忐忑不安’。你还在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感觉?”学生链接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桑娜怕丈夫埋怨、怕丈夫揍她的忐忑不安的心理。现在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学生因为找到了相关体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饱含感情。
再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让学生回忆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战争中叙利亚难民流离失所的惨状,体会文中的主人公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倍感珍惜的情感。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一些课文写得很美、很感人,有时候连教师都自我陶醉了,但学生还是无动于衷。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还置身于文本之外。这时候,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文本,去体验、去感受、去表白……变阅读文本为经历生活,变旁观者为当事者,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入情入境,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效果。
如教学《狐假虎威》时,我就创设了一个森林情境,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角色扮演狐狸、老虎、其他野兽等。学生们非常高兴,人人参与到表演当中。在学生演练的过程中,我边巡视边指导。学生通过表演,展现了狐狸神气活现、大摇大摆的样子以及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神态,从而深刻感受到了狐狸的狡猾和老虎被骗的憨态,充分理解了成语的字面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理解成语的引申义及蕴含的道理就容易多了。
新课标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非洲》时,我在最后的环节安排学生分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非洲的资料、图片,并让大家合作完成一份有关非洲的手抄报。这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课内外沟通,促进了学生主动积累并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提升。
体验式学习还有很多,不管采取哪种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我们应该拨响体验这根弦,让学生透过语言的外壳寻找到生命的真善美,完成人文内涵的升华。
[1]许岚.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邓寅.浅谈体验式学习对小学语文课堂变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