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绵阳 621000)
词义训释历来是古籍训诂的主要内容,《论语》孔注亦是如此。略加概括,我们认为释义体例有以下几种:
a.从词的语义系统角度加以训释
一般来说,一个词产生时只有一个意义,随着词义的发展,会产生新的义项。产生时的意义叫做本义,后引申而成的义项是引申义。此外还有假借义,三者构成了词汇的语义系统。词在自身的语义系统内分布于各种语言环境中,发挥着交际作用。经分析,我们发现,孔注在解释词义时大多根据词的语义系统加以训释。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论语》的词或以本义释之或以引申义释之,从而使释义准确且符合具体的言语环境。如:
(1)《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敏,疾也。”
《说文解字注》:“敏,疾也。《释诂》,《毛传》同。”
这一例是用本义相训。
(2)《先进》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注:践,迹也。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亦少能创业,然亦不入于圣人之奥室。
《说文解字注》:践,履也。履之箸地曰履,履足所依也。《王力古汉语字典》“践”义项四:“践,依循,遵守。”
这一例是用词的引申义训释词的本义。
b.从语境入手,训释词语的具体所指。也就是所谓的观境为训。
《公冶长》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注:“赋,兵赋。”赋既可以指赋税,兵赋,也可以指一种文体,结合这里的语境,解释为兵赋正是用了观境为训的训诂方法。
c.声训,也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探求语义。
简单地说,就是从词语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或音同,或音近,或音转,现举两例:
(1)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注:“贞,正。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2)《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注:“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唯子路可。”
这两例都是根据被释词与释词音近关系相训的。
d.以双音节词释单音节词。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单音节词逐渐起不到区别词义的作用了。为满足交际的需要,词的双音节趋势加强。从春秋到西汉的几百年间词的双音节化在孔注中也有体现,如:《子路》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注:“情,情实也。言民化于上,各以实应。”
当然,这局限于少数例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单音节词解释单音节词,如:《微子》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用。”注:“施,易也。以,用也。”
孔注的训诂术语:据我们统计,《论语》孔安国注共有注释455条。所采用的训诂术语有12个,现分述如下:
某,某也 某者,某 某者,某也
这组术语,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解释字词的意义。被解释的字词和用以解释的字词往往是义同或义近关系。其中,采用“某,某也”这个术语的有110例,如:《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注:“画,止也。力不足者,当中道而废。今女自止耳,非力极。”
采用“某者,某”这组术语的有19例,如:《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可求,从吾所好。”注:“所好着,古人之道。”
“某者,某也。”共3例,如:《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注:“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图出。今天无此端。‘吾已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
言
采用这个术语的有51例,它多用来串讲文意,有说明的意思,如:《八脩》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注:“监,视也。言周文章备于二代,当从子。”
故
被解释部分一般放在解释部分后,解释部分多用于介绍原因,共38例,如:《公冶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注:“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这是介绍原因。
谓
这个术语多用于以一般释特殊,以具体释抽象的事物。有“说的是”,“说”之意被解释的词放在解释词的前面。共20例,如:《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注:“敏着,识之疾也。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曰为
这组术语主要用来下定义,立界说。有时也用来辨析同义词,被解释的词一种名物或一种制度,解释词则是一种短语。在格式上,一般是解释词语在前而被解释词语在后,其中采用这个术语的有10例,如:《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注:“民有畏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
貌
这个术语表示被解释词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多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孔注所涉4例都是用于形容词后,如:《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足恭,便僻貌。”
一曰
齐佩瑢说:“凡一词有异训而义可兼通者,则并存之,故有‘一曰’,‘或曰’之例。孔注只有一例,如:《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固,蔽也。一曰:‘言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