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莉
(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小学中学段培养学生阅读与习作的能力非常重要,在中段阅读与习作整合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从培养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兴趣及自主性出发,让学生主动去读书,去发现、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习作素材。用读激发学生去想象,打开自己的思维并乐于表达,循序渐进,学会扩写、仿写、续写等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作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是:中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这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与强调习作要多练习,有了多而且好的语言材料,习作也就有物可写,有话可说。所以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好书,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作的习惯。中段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这都要老师的激励与监督,因而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减轻读写整合难度。阅读与习作整合教学,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里要完成阅读并穿插习作训练,必须在课前将课文读的难题扫除。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写作方法和技能。教师在开展新课教学前,都会布置学生先自学或是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阅读机会,如果老师能教会孩子们一些自学、预习的方法,这将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减轻教学难度,在预习中扫除简单、浅显的问题。当然,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全面,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课堂学习中的共同学习必然会迎刃而解。这种得到指点而恍然大悟的快感必然激发学生的思考与阅读兴趣,这时加入习作教学自然不是难事,学生已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写起来自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写,写出来的也是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对于中段的学生而言,三年级的预习应重点放在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及生字词,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至少两到三遍 ,借助课文拼音和查字典弄清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课本上形成自己的一个笔记。四年级开始,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通过读课文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和自己不懂的问题,对文章的主旨思想有思考,思考作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些不但为课堂减负,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为阅读与习作整合打下了一个开展的基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逐段仔细阅读、琢磨;理清作者思路,从中习得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手法和用词手法,并能在习作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2.课内指导积累,为习作准备。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阅读对习作的重要性。但是不是单读的多就够呢?当然不是,读中的积累才是最为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面上对小学中段的阅读要求量不少于40万字,九年义务教育课文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保证学生的阅读积累成效,自然要多依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要求,要求学生首先要积累课内所学的语文素材。
阅读指导犹如给走路的人指点某一条_________路怎么走,而不能是代替他走。这就要求教师对学学生的指导应是正确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时,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是一定不能放过的,课上就应让学生勾画下来,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加深情感体验与理解。同时教师更要用一些比较好的方式让学生背诵下来,并通过指导学生仿写达到使用与积累。教师可定期举行朗读与默写比赛,并让学生交流学习。另外,中段学生学习能力不高,阅读经验不多,阅历太少,课外的自主阅读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将阅读的有效方法交给学生。如让学生阅读经典著作,遇到不懂,不会的应多使用工具书,对优美的词句应摘抄记录下来,养成自觉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3.读中指导观察,发现习作素材。作文写什么,写作素材的发现很重要,这需要学生们学会从生活和文本中观察发现所选择的习作素材。但对于中段的小学生,生活中自主发现、观察的能力不强,他们所获得的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多来源于自己所学的课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知识、规律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要想读的好写的美,更重要的是多读多从生活中观察,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才能写出不一样的作文。我们不要孩子千篇一律的写“蓝蓝的天空,绿绿的小草树木”,而是要教会孩子去热爱观察,自己琢磨春天的万紫千红,鸟语花香,发现大地四季的无穷变化与美好神秘。教师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去自主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与奇特,让习作走进了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体验中感悟到其中的规律。这样习作时自然感情真切,不会再是假大空,不贴近生活。
让学生学会观察,还需要教师交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一是观察要有顺序。空间顺序上应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中间到四周或从四周到中间……逐步观察。时间顺序,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整篇课文按照“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顺序,写出了海上日出的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二是观察要仔细全面。观察要全面,就要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的、多环节的全面反复观察这一事物。三是观察要有正确的参照物,观察要能将自己之前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些都是观察的有效方法。
4.培养课文阅读兴趣,推荐阅读书目。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要学生自主阅读,首要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常常是被忽略的部分。阅读是为习作打下一个基础,但目的不只是为了写作。阅读是学习知识经验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和品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是要从阅读中体会到“阅读是快乐的,阅读引领人生,成就未来”。其次,阅读形式应是多样丰富的。阅读可以是诗歌、散文、经典小说、儿童故事、科普读物等等。也可以是名家名作,民间对联成语,甚至可以是同学间的好作品,让学生通过读,相互的交流学习,形成“百花齐放”之势。再次,阅读不应只是在课堂,应扩展到课外,时间多才能增加阅读量。这点比较难,因为小学生自觉性不高,作业量大,学生更不想利用课余时间再去读课外读物。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共同培养与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从中段开始培养学生“读整本的书”的能力。读整本书的目的是完整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整体的写作逻辑,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的阅读才是有助于写作的,学生才能学到作者整体的写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人。
中段学生对书的推荐应是能引起学生兴趣,接近学生认知水平或适当高于本年级学习认识需求读物,如《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还有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等都是儿童感兴趣的,且非常有童趣的读物。这些中都延伸出了写人、写景、写物、抒情的写作方法,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与习作教学整合是读想说写一体化的结果,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读、想、说、写的训练上下工夫,一定要做到严格、到位、扎实,从读、想、说、写方面为写作这万丈高楼打下扎实之基。
1.激发学生想象,开启写作大门。习作是学生抽象思维和想象作用的成果。引领学生从生活、从阅读中观察、发现之后就是一个想象加工的过程。观察丰富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形成更多的表象。表象是思维主体在较长时间所记忆的一切客观事物感性形象的总称,是人的头脑反应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按照传统心理学的一般解释,表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映像,也就是记忆或储存在人的主观世界中的客观世界的形象。获得表象积累越丰富,越能触发学生的联想。阅读教学时,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如S版在四年级下册第21课《爬山》中“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后面的省略号就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还有什么声音,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教师可以配合一些自然界是声音,让学生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抓住时机的让学生自由想象。
2.以说促写。读了课文,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加工,教师应主动让学生开口说话。先说后写是小学生习作转换的基本过程。根据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书面作文应以口头作文为先导,并力求尽早超过不断发展的口头作文。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首先是学生口语交际,说说自己与父母在秋天中都做了什么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为习作秋天做一个准备。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说话的训练,阅读教学中,可以对一件事、一件物,应积极引导学生先开口说,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以口语带动习作,循序渐进,将说的加工写成习作文章,也为习作减少了难度。这也就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文就是说话,用笔来说话。”
教学时,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如多使用课文上都有的课文插图来给学生进行说话。插图多为彩色、学生很喜欢,也多将课文的内容融入于图中,可训练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多用“比一比”“找一找”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说话一定要按照顺序。这是对学生思维及语音组织能力的一种训练。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插图,老师的正确引导会使学生表达更有条理。设计如下:(1)图画上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2)图中的天气、风景如画?从哪些地方看出来。(3)为什么会成现在这样?(4)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些的观察,有了时间、地点、故事发展、思考了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可以有条理的将图的内容表达清楚。
3.在阅读中贯穿仿写、扩写、续写。朱晓斌所著的《写作教学心理学》中读写结合研究中指出“模仿”是读写结合的最重要途径。追溯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的发展史可知,读写结合一般是从仿写起步的,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形式。模仿是指仿效一定的文章原型而引起与之类似行为模式的一种心理活动,也是基本的写作学习手段。所以教学中阅读与习作的整合应侧重以下这几点:(1)正确指导学生仿写。只有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仿写是正确的,之后学生才有明确的目的与方向去进行仿写。应以鼓励学生为主,多以评价知道学生。(2)教师应首先为学生习作提供语言范型,加强课文的阅读,从课文中提炼语言范式。(3)让学生进行片段训练。片段仿写的时间短,而且见效快,更适合教学中的当堂操作。模仿符合读写整合的心理基础。仿写是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课文,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为习作准备。中段学生应多以仿句仿段为主。
扩写,可以是扩展写词,也可以是扩展写句。用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效果,学生从中体会到这个词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意义。教师设计的教学情镜,应使学生灵活的应用知识,着眼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用比较直观浅显的一眼多给学生语言上的范例。
续写,对文章续写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极大培养。教师应巧用小学语文课本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如《狼和小羊》中,最后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就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续写想象,可以写小羊如何智斗恶狼,开动学生的脑筋对故事展开续写。既训练学生写作,也培养学生想象力。
总之,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整合是小学中的长期教学目标,只有遵循小学生自身特点和小学教学规律,激发学生阅读习作兴趣,加强对阅读、习作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读、想、说、写结合教学,课内外作业的巩固加强及教师对学生阅读习作正确评价引导。由观察到实践,有简单到复杂,有词句到篇段完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习作。在具体有效的教学下,学生的习作能力必然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