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小学(238062)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有行动才能得知识。”这是生活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生活相结合,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那么,教师该如何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呢?下面,基于生活教育理论谈谈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实验探究的资源,在生活中就地取材,以生活为实验原型,让实验素材变得真实、灵动、丰富起来。
例如,在实验教学“千克和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感知,我在学生探究的资源上增加了生活中的常用物品:羽毛、乒乓球、苹果、鸡蛋、雪碧等。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会给学生带来感知上的亲切感,而且课后学生也方便实验操作。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多种方式逐渐加深了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再如,在实验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安排了课内和课外两组数学实验。课内的实验是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观察100米跑道的长短,再和学生一起沿100米跑道行走并计时,接着让学生猜测步行1千米所需的时间,最后再让学生验证步行1千米所需的时间,这样,学生对千米的概念有了较好的感悟。课后的实验是让学生徒步上学,通过计数步数,算出学校和家的距离大约多少千米,两项实验活动让学生对千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实验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充分彰显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数学赋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学得真实灵活,学得轻松有效。
“不做无学,科学实验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这也是“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主张,为数学实验教学指明了方向。可是当今许多学生养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在实验活动中不屑于动手操作。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动手探究学习。
在教学“升和毫升”之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个数学实验: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并测量常用容器的容量。几天后组织学生交流实验情况,竟然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有几个虽然完成了实验任务,但也是在家长的督促和帮助下完成的。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我在之后的实验活动中增加了趣味元素,促使学生动手实验。例如,在教学“蒜叶的生长”时,我将实验活动变为种植大赛。“两个星期后,请将种植的大蒜和绘制的蒜叶生长情况统计图带来展览,比一比谁种的蒜叶最长?我们将评选出最佳种植能手。”融数学实验于有趣的种植活动之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实验应以动手为核心,以快乐为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实验的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比赛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都猜出了“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这样的倍数关系,但是具体的倍数却不知道。我未告知学生具体的实验方法,却提出:“咱们按组来进行实验,看哪一组实力最强,最先找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各组学生为了获取胜利,纷纷开动脑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实验方法。测量圆形纸片周长时,有的小组化曲为直,用线绕纸片一圈,然后把线拉直放在直尺上量;有的小组直接把硬币放在直尺上滚动,为了确保正好滚动一周,他们用笔在硬币的一端做上记号……
做的最高境界是创新,我立足数学实验课堂,开展创新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全体学生手脑并用,做到动脑思考,携手创新。
总之,“生活即教育,实验即生活。”教师在“生活教育”的理念下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实现了生活与实验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