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合教学中提高语文能力
——以苏教版《放飞蜻蜓》《保护蜻蜓》的教学为例

2018-02-25 10:16苏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小学2256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4期
关键词:壁虎蜻蜓范文

苏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小学(225600)

苏教版三年级《放飞蜻蜓》与所在单元的习作6中的范文《保护蜻蜓》,都以蜻蜓为对象,属于保护动物的主题。《放飞蜻蜓》侧重于人物语言对话,在步步深入中展示蜻蜓的作用;而《保护蜻蜓》则是通过资料拓展的方式,用事实和数据积极倡导人们要“保护蜻蜓”。主题相同,但表达策略不同的两篇文本,笔者尝试运用整合思维的方式展开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比框架,在整合中明晰文本脉络

两篇文章的创作目的都是要让人们懂得保护蜻蜓,但写作方法不一样,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先行预习的基础上交流这篇文章都是依照什么顺序展开描写的,旨在让学生在相互研讨、彼此交流中梳理文本的写作顺序。如《放飞蜻蜓》一文是以陶行知先生劝说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作为写作顺序。学生在研读中发现陶行知先生运用了4个问句来引导孩子们,而这4个问句中,陶行知先生并没有要求孩子直接放掉蜻蜓,只是说明蜻蜓的作用,直到最后才征求意见式地提问“把它放了,好不好”。而《保护蜻蜓》则是用资料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说明蜻蜓是不折不扣的除害飞行家。这样的资料全面而准确,显得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通过对比两篇文本不同的结构和脉络,学生对比性阅读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二、对比细节,在整合中洞察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初读两篇文本都知道作者是在劝说人们不要伤害蜻蜓,但具体的方式有所不同。如《保护蜻蜓》一文,作者运用了一个中心句,然后罗列了大量的事实,同时采用列数字的方式来说明蜻蜓是捉虫能手,在辨析中学生相机认识到列数字的方式能够凸显蜻蜓的作用巨大。而《放飞蜻蜓》则是以陶行知先生劝说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过程中与孩子们的对话来说明道理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人物的对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从慈爱、抚摸等语言中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态度的亲切,深切感受人物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的学生还从“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耐心。有了这样的先行体验,孩子们关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看出陶行知先生对蜻蜓的保护,从“蜻蜓的尾巴”一直说到“蜻蜓的眼睛”,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对蜻蜓的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对孩子、对生命的尊重。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圈圈画画进行对比性阅读,感知了两篇文章不同的写作技巧,有效地历练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模仿迁移,在整合中强化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从这两篇文章中获取写作的营养,并相机迁移到表达实践过程中去,从而强化阅读所得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笔者在教学之前预设了很多与保护动物相关的主题,但与学生的发现大相径庭。其中,有一件事情在班级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教室走廊出现了一只受伤的壁虎,好像被谁踩了一脚,很多学生都在围观。笔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珍贵的习作素材,鼓励孩子运用刚刚学过的本领来写一篇习作。

鉴于此,孩子们的研讨立即开始了。很多学生立刻表示一定要清楚地交代壁虎有什么作用,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壁虎的食物、舌头的作用、尾巴的作用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资料的收集。在第二天的交流分享过程中,孩子们交流得不亦乐乎。随后,教师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课文和范文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劝说时的语言和神态。由此,学生的表达内容相当丰富,如“别看壁虎的个头不大,但舌头的作用却功不可没,伸出来保准让你大吃一惊。”“你知道壁虎都喜欢吃什么吗?都是一些我们最讨厌的小昆虫。”“好多动物在遭受到危险时都有解救自己的一套办法,壁虎也不例外哦。”……

有了资料的拓展充实,又有课文和范文的学习借鉴,学生的写作自然水到渠成,充满了乐趣。

借助于整合策略,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教学,便于学生在同中寻异,异中求同。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与实践,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壁虎蜻蜓范文
BB壁虎和他的BB朋友们
壁虎
壁虎的尾巴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蜻蜓
蜻蜓点水
春色几许(简谱)
蜻蜓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