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九中学 湖北宜昌 443000)
初中物理是整个物理学科的基础,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对学生以后的物理素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笔者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多难题。近些年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针对有效课堂展开了大量研究,探索并构建适合本学校的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1]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备课环节是一个重要环节,备课不单单只是备知识,而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处理好相关教学细节(如,知识点之间如何过渡、如何恰当地举例子、如何丰富语言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精力。但是,受到来自于中考的巨大压力,广大物理教师着力于应对中考带来的压力,对备课环节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感受,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质量不高。[2]
物理属于理科,虽然知识点不多,但是考试题型非常灵活,初中教师一般只是参照教师用书,并在大纲的基础上进行小幅度修改来讲解知识。但是有的参考书中的知识点较多,部分练习题也会超出大纲的范围,加之较为死板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会做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拓展教材内容,重点研究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尺度,引导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他们。
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而言,物理知识很难学习,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很难对物理产生足够的兴趣,这就对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稍微一放松,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扰乱课堂教学氛围,一旦严格管理,课堂就会死气沉沉,因此,教学中的“度”很难把握。
物理教学需要在“特定”情境中展开,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引导和调节课堂学习氛围,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有效情境教学具有很强引导作用,指向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需要考虑情境问题的目标指向性是否明确,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体验过程并从中选取有效信息,是否能够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满足以上条件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课堂所具备的内容。
在讲解“温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问道:“同学们,这几天你们早晨出门有何感受?天气的变化如何呢?”学生纷纷说出感受。笔者说道:“同学们,老师的桌子上摆着三杯水,里面分别是冷水、温水和热水,哪位同学有兴趣上来体验一下?”看着他们活跃的表现,笔者邀请班级中一位学困生上来体验,引导他告诉其他同学自己的感受,即,冷水像冬天,温水像春天,热水像夏天。笔者又说道:“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常见的高温和低温物体呢?”学生们纷纷回答,炉火、冰块等。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找到温度的定义。这种情境教学顺利地引入新课要讲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表现,也使其能够理解和接受教材新知识。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学习的过程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究。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缺乏探究学习的过程,这就使得相当数量的人缺乏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有鉴于此,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创设机会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观察、猜想、验证和推理,共同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其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吸收物理知识。
在讲解“力”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力的效果来感受它,在此情况下,笔者会让一位同学在其他人面前表演举哑铃,该同学说出感到手臂上肌肉紧张,那么物理学中科学家是如何认识力呢?有鉴于此,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小钢珠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这一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师生共同探究力的相关知识,从而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随后,学生要阅读课本,研究射箭运动员的力产生的现象,此外,说出日常生活中力作用于某一物体所产生的现象,归纳总结得到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这一结论。随后,学生阅读教材找到力的单位表示。最后,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找到力的三要素,从而顺利地完成本节课学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初步了解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离开了实验,一切就成为无水之源,学生很难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此外,实验能力也是中考所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加深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能够活学活用已有的物理知识。
在进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笔者先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即,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不同物质溶化时熔点是否相同,物体有液态转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学生提出猜想或假设,在笔者的帮助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填写实验数据和绘制变化规律,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形,比较得到物理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问题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求教,完成实验。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有助于学生观察和发现物理现象,找到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顺利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
总之,有效教学是广大物理教师追求的目标,需要我们下大力气通过有效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帮助他们进入理想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