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荷城中学 528500)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声情并茂,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以声激情,以声传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各种情感生活都有着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形状、色彩、质感等)所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达到同行同构时,外物便会在人的思想中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于是人便感到了外物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要找出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契合点,以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教师饱含情感地教学,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写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热情也会大大增强,例如:《最后一课》一文,课文中是以小弗朗士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唤醒了小弗朗士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我先给学生介绍了普法战争的经过,然后用一种低沉悲伤的语调讲授课文,通过文中精彩的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让他们感受到当祖国领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时的那种悲伤和愤怒,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求知欲望。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才能“夺于肝心”(王充《论衡》)。由此可见,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振、共鸣,才谈得上理解、品味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再造作品的情感,体会作品中的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譬如我讲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先向学生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到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诗歌气壮语豪,热情洋溢,风格雄浑豪放。然后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诗人写这首诗时已68岁了,但他仍想着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十一月四日的风雨之夜,听得风雨之声,触景生情,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接着用一种深沉、悲壮的感情范读全诗,用感情把学生带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里。诗人“僵卧孤村”的凄凉形象跃然纸上,但他并不感到悲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坚持抗金、收复失地,至死不渝,意境悲壮、深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至此,读者感受到一位忧国忧民,充满爱国激情的伟大诗人的脉搏跳动,学生自然能理解了诗人的情感精神,在心里就会产生共鸣。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描述自己写诗的情况:“把一块燃烧的赤炭塞进我剖开的胸膛。”这“燃烧的赤炭”正是灼人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用自己丰富的感情,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求得与诗人那块“燃烧的赤炭”相等的“燃点”。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情是写作的生米高,可以说没有感情就不会有写作。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许多学生在观看同一景物时,有底灵感顿生,有的却是一片惘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个问题时,有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学生心中的情,写作就富有“灵性”。如:我在教学散文《老王》时,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朗读完毕再看看学生,有的低下头,有的眼泪挂在脸上,问学生:“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惨!”
我抓住学生已听出了一个“惨”字,用一种低沉悲伤的语调讲授课文,让学生感受弱势群体的悲惨后,说:“老王虽然很惨,但他身上却有着高贵的品质——善良,学完后,你现在最想干什么?”学生说:“想多了解像老王这样的人。”我说:“好,我们就来了解他们吧!”然后就布置学生去观察身边这些弱势群体,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人物,放开地让学生写作。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都有很多取之不尽的素材,只要用情去体验,就会挖掘出许多的道理和智慧。只有感情丰富敏感的人,才善于感受人生。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情感,并且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言志”,这就是兴。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说法是观。群是指“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进改善。在兴、观、群、怨中,读者既增强了对世界、生活、人生、自我的认识,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全新的情感,这样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收到了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的功效。
如:我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问学生:“你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吗?感觉到自己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吗?”并要持肯定答案的学生举手,学生大部分都举了手。我脸带着微笑点点头,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眼光。又问:“你们是否随手把垃圾扔进河里?或者乱砍树木?乱踏花草?”这时我已发现有几个学生已低下了头。我没说什么,和学生一起沉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自责、不安、内疚的神情,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教师可以不需一句话,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影响。正所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定要在情感上下功夫,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