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6)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中华民族古典音乐的珍宝,在不断传承、发展与改造中影响变得极深且广。1973年,著名音乐家王建中先生在古琴曲的基础上,根据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改编成同名钢琴曲《梅花三弄》,将欧洲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极好的融合西方乐器和中国音乐,促使我国钢琴艺术有了创造性发展。以古琴曲主题音调为基础,运用创新性思维,发挥钢琴的巨大表现力,创作了这首崭新风格的现代钢琴改编曲。[1]
传统古琴曲《梅花三弄》由笛曲改编。意在表现寒冬梅花的纯洁无瑕,傲雪凌霜的高洁品质。其中的“弄”字,在我国古代是扮演角色或表演节目的意思。所谓“三弄”,是指将“梅花”这一曲主调反复多次变奏。这首古琴曲深远幽静,细腻悠长,三次明显变奏凸显出“三弄”特色。[2]
《卜算子.咏梅》 是毛主席观陆游的诗词有感而发。文笔精炼,生动又深刻的塑造了梅花的形象,突出了梅花的高尚情操,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整首词的境界宛若浑然天成,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3]
古曲《梅花三弄》是一首极具民族风韵的乐曲,展现的是琴曲所特有的高、清、淡、虚几大特征。在改编成钢琴曲后,意境和形象变得更加深远。改编过程中,充分发挥钢琴具有的优势,成功地把乐曲创作成为一首运用现代西方乐器钢琴,来诠释中华古典音韵的经典作品。
钢琴曲《梅花三弄》基本保留古琴的基调,从更高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境界出发,对原曲进行了为适应新内容所需的改编,运用钢琴诸多优势,创造崭新的钢琴化调式织体,使此曲既保留了原曲的艺术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精髓,又得以发展创新。钢琴曲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引子、第一、二、三、四部分及尾声。[4]
引子部分运用了左右手交替进行的倚音手法来模仿古琴的音响效果。第一部分梅花主题的首次出现,即一弄。第二部分是主题的二次再现,后接动力性对比插部,音乐富于活力和鲜明对比,自然而然过渡到了第三次主题变奏。第三部分为主题的第三次重现,乐曲由此进入“三弄”。第四部分在第一主题后,紧接着第二主题,对比激烈。在展开部中,音乐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并推向高潮。尾声包括了原曲第十段和尾声两个部分,音乐渐渐由密转疏,表现了经过严寒的洗礼,梅花依然傲然立在枝头,藐视寒冬的孤高傲然姿态跃于眼前。
《梅花三弄》钢琴改编曲以多声手法,多次变奏,不减古曲格调,反增情趣。乐曲最后,独具匠心添加的一小段音乐,回声般的再现了第一主题主属音起奏的片段音乐,塑造了在经历过诸多考验,历尽严寒之后梅花依然在“丛中笑”的高贵美丽的形象。
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由中国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成,充满了民族元素,是钢琴与古琴,西方与东方,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完美结合。《梅花三弄》的民族性特点如下:[5]
(1)对民族乐器古琴音色的模仿
钢琴曲《梅花三弄》由古琴曲改编而成,对古琴音色的模仿表现在很多方面:引子悠扬清越,娓娓诉说梅花的故事,主题的诠释以及后来的变奏,部分采用了古琴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6]
(2)主题上体现出的民族风格
从主题上看,这首曲子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大无畏精神,并且具有独特的“三弄”表现手法。梅花具有的高尚品质和超凡气质,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千百年来无数人对她的赞美。
(3)和声上体现的民族风格
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在和声上,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这首曲子中,和弦省去三音,形成四、五度的音程,音响显得意境悠远。二度音程的频繁使用,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二度的不协和,表现出与命运抗争的梅花的形象。
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音乐形式、乐器、和声、织体等,都显示出此曲对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其乐曲的旋律和音调多样,节奏抑扬顿挫,值得反复品味。
《梅花三弄》钢琴曲是钢琴曲改编的经典作品,它不仅在意境上把握了钢琴作品的民族特点,同时也是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乐器钢琴的一次完美融合,对于我国的钢琴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旋律发展的变化、流畅完美的韵味意境,重视音乐的横向运动,西方音乐则是过多的将纵向的和声和弦为基础,《梅花三弄》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完整地保留,将中国音乐文化精髓充分的展现,同时运用西方的和声、和弦的优势将乐曲旋律衬托得更加突出,是西方音乐的特点与中国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优秀产物。
《梅花三弄》是对传统音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深受广大钢琴学习者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梅花三弄》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改编创作上是可谓是自然之动景,民族之情韵的佳作。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是非常之深刻的。当今世界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承认了世界文化是融合与贯通的,这其中的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