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汇

2018-02-25 05:56
新课程(中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立学仲永交汇

陈 涛

(徐州市潘塘中学,江苏 徐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通过阅读实践,首先“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个性化阅读,并能联系文章背景和作者遭遇做出自己的评价,进而获得个性阅读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阅读的本质就是一种个性行为,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个性创造有机结合的行为。许多艺术家和文学鉴赏家都很赞赏“无极乃是最高的技巧”这句话,就是因为它其实包含了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心灵交汇式自然阅读状态的认同。

一、贯通读者和作者心灵交汇的重要性

从文本形成的初衷来说,“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表达,也是内在感情需要的流露,更是作者渴望被读者接纳并产生共鸣的载体,文本的字里行间往往直接或间接地饱含着作者强烈的被发现和被接受,进而影响某种群体、某个层面、某个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这应该可以称作是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

从阅读教学角度来看,“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逆向来看,正所谓“读书以立学为辅,立学以立身为主”,就是通过静态的文本搭建起读者与作者之间一种动态的思想情感交流。在穿越时空后的思想与情感的不断交流中,努力实现“知人论世”(鲁迅),尽力做到“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求同舍异,在自然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自我。这应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所在。

从文本编辑的角度来看,“文所以载道也”(周敦颐),是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而阅读文本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本编辑的目的不仅是想通过特定的文字载体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影响某一特定的群体,也预设了某种特定文化意识和思想价值体系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贯通读者和作者心灵交汇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贯通读者和作者心灵交汇的方法和策略

1.读文本内涵,读出作者的本心,挖掘时代意义,立足于深入理解

在引导学生阅读王安石《伤仲永》时,首先,源于文本,尊重交流对象的原旨性。文中的仲永诗歌欲学而不得,这是有证可寻的,“忽啼求之”“不使学”。“求”与“不使”——主动而为,被动而止,仲永的形象点和矛盾点被学生紧紧抓住了。其次,注意以原旨性透视,即捕捉文中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影像,推动理解的深入。“求”与“不求”又是文中的一个关键点。仲永的“求”是正面的,是直接的;“我”的“不求”是反面的,是间接的。这种矛盾的冲突既源于正面(即文本),又释于正面自我省察,诱学生阅读认知的深入探究。再次,寓理于形。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由聪转庸易,由庸转聪难。这是文本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其实也是对学生解读文本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

2.读背景探究,挖掘其中的社会意义,丰富学生的生存意识

无论知人,还是论世,都是正确解读文本的重要基础。著名作家徐南铁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所感受的已不仅仅是辛弃疾诗中念国的悲苦,他从“郁孤台下清江水”读出的不仅是“行人泪”,更深入的是沉淀其中的诗人一辈子也“遮不住”的对祖国的“愁”绪,“可怜”也是无数“山河”的沦陷和失落。

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心才仅仅灵犀于一体,能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辛弃疾那一片赤诚的丹心,并进一步领悟到辛弃疾那深埋心底甘于孤寂的一片怔怔之志。

借鉴于学生的阅读教学中,相信,这样的阅读丰富,同样会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辛弃疾的《郁孤台之魂》中。

3.读文本鉴赏,读出自己的共鸣和传承,自然呈现出文本阅读的历史价值

“由于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中弘扬自己的个性”,所以学生无论是知人,还是论世,抑或察己中所获得的体验都是富有个性的自我体验,对个人的身心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个性价值和意义。

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首先是读者与作品人物的心灵交汇。作品人物的经历、遭遇、对生活的认识往往渗透在字里行间,要引导学生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去探讨作品人物的行为表现,进而探寻人物的观念根源,再努力从语言中寻找观念的合理与不合理性,从而激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最后达到理解、交流的目的。其次,是与作者的交流,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隐藏于作品、作品人物的背后,引导学生不仅要知文,更要知人论世。从知人中探索作者心灵的期盼与苦闷;从论事中,理解作者的矛盾冲突和人格的多元化。这样,对于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对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在引导学生阅读《历代名篇赏析集成》时,学生既明白了文本的原义:诗人只是感叹老病的自己久遭贬谪,得意的新贵们得到升迁,同时,也明白了所谓的其中积极乐观的思想也只是后世读者和鉴赏家所给予诗句的附加意义而已——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猜你喜欢
立学仲永交汇
立身·立学·施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针对性研究
两水交汇,泾渭分明
三角的交汇创新问题
立学、躬行、自省,奏响师德养成教育三部曲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聚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交汇创新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吕夷简与州郡立学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