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婷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吴运铎实验学校,江苏 淮安)
活动教学理论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活动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优化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活动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前准备的阶段做好课堂的设计和优化,分析初中生的学习需求,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出发优化课程设计的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分析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主体的时候,教师要分析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抽象逻辑思维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分析以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在技术完善的过程中追求个人色彩、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思维,以教学任务为驱动解决当前的活动问题,进而让初中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分析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采用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以及层级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由点到面深入分析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知识点内容进行分级和设计,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析陌生领域的信息技术知识。当学生的信息知识框架有一定的基础之后,从教学环节的设计着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系统的教学方案,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明确学习目标。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明确的学习方案,准备信息资料统筹一堂课的开展,设计和树立最终的课堂任务,基于活动理论进行课堂的基本互动: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以教学任务为驱动,设定课堂学习任务的主题,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课堂上可以实施的课堂任务包括了封闭型任务以及开放型任务,激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文档中插入一张新图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图片周围的设计和文字编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基础地探讨,制作电子信息作品。在课堂上,教师设计活动的主题,例如在“纪念张国荣”的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设定主题任务,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增强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及直观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初中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张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编写一个简单的游戏程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知识,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丰富了学生的问题体验,以问题为主要的驱动方式,做好问题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并整合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搭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探究,逐步提高初中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总结和评价,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基于活动理论,教师为学生设计科学的课堂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对自我的评价结果进行评价和整合,课堂上采取的评价方式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一个课堂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学习方法的调整和学习态度的端正,小组内学生之间彼此肯定和认可,内部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在整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客观地调查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之后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活动理论,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肯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提高彼此之间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做好学生的课堂评价,优化教学,为学生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活动理论优化当前的教学,为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设计的时候丰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