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万明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初级中学,江苏 海安)
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文字基础,学习的重心逐渐转移到阅读和写作中。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输入与输出两个环节,这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尽管如此,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阅读教学对写作的推动作用未能得到体现,影响教学效率,本文即针对于此展开讨论,以期为日后教学实践做出启发。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有部分教师关注到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关系,希望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写作能力进行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及针对性,盲目地要求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的句子、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阅读与写作的意义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积累,缺乏对文章中优秀内容、谋篇布局的关注。课堂阅读教学的这一缺失,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在课下阅读的关注点,很难推进学生借助于阅读教学而实现写作的进步。
另外,在盲目追求学生积累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于阅读技巧及写作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不仅缺乏自主阅读能力,也在自主写作过程中有些茫然,不确定应当从何处着手。如果说小学阶段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字词句上的积累,那么到了初中阶段,教师就应当更为关注学生的阅读,而显然在这一点上当前阅读课堂中并未得到足够的实践。
这里强调的比较模仿,绝不仅仅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的句子,要求学生按照句子的模式进行仿写,也应当包括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结构的比较模仿。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强、兴趣广泛的阶段,此时只要对学生进行细心的引导与培养,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在阅读文章中对文章的情感进行体验,如在阅读《繁星》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尝试将学生带入到夜晚、繁星满天的情境中,利用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美感,形成自我的体验,然后引导学生选择与繁星相对应的事物进行模仿写作的练习。情感的体验相对于语言句段的模仿似乎更为笼统,但是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独立写作的能力[1]。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打破传统枯燥的对学生的写作理论教学+自主练习,而是专门寻找一篇本周学过的阅读文章,为学生剖析结构。一般情况下,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是在阅读中进行文章思想的剖析、句子的赏析等,但是对于文章结构等的讲解却不是很关注。在写作课堂的阅读中剖析,可以带学生一起超越情感等,单纯地观察文章的行文结构、架构思考等,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在读写结合下,能够真正实现阅读对写作思路的拓展。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出现言之无物,除了词汇的匮乏之外,也在于谋篇布局的观念缺乏,很多教师仅仅将此归类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薄弱,希望学生进一步加深自身的语言积累等,这实际上对于学生的成长并不利。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推动学生的成长,推动学生关注到语言的逻辑魅力上[2]。
实现读写互进的教学模式,单纯地依赖于日常的阅读教学或者是写作教学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加以支撑及补充。实现学生课外的自觉主动阅读,依然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出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尝试在课堂中埋伏笔,在讲解《林黛玉进大观园》一课时,尝试为学生讲解林黛玉的身世特征以及她与宝玉的爱情,吸引学生去看《红楼梦》原著;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可以拓展到鲁智深与林冲的关系,以性格豪爽的鲁智深,吸引学生去阅读《水浒传》的相关故事。课堂教学中本身阅读就只是一段节选,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兴趣,才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在日常练习中,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与阅读相关的随笔练习,如阅读笔记、读后感等,借此激发学生的课下阅读兴趣,为写作做出积累。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融合写作素材和阅读素材。优秀的作文关键来源于素材,素材是架构作文的关键,没有好的素材,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论点、论据地泛泛而谈,写出来的文章抒情性较强,和实际生活并没有紧密联系,文章中也体现不出自身的内心世界。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关注到读写互进,仍然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实践尝试,以达到真正地在实践中推进教学发展的目的,本文针对此的讨论,仍然需要在实践中创新与尝试,需要教师不断做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