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波
(盘锦市大洼区西安学校 辽宁盘锦 124206)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课堂互动,学生会感到无聊,上课可能会分心,所以老师应该巧妙地提问,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提出的问题,还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必要分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1]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提出问题,并不是没有目标。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材好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做好工作。只有有效设置教材的重点,才能突出重点;在教材的难点中提出问题,便于突破难点。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知识”时,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分数是什么。[2]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分享月饼。把一个月饼分给2个学生,问学生:你认为如何公平合理?一石激起千浪,学生表示要“平均分”。老师把月饼切成两块大小相等的蛋糕,每人分一半。然后老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感性学习“平均分”,初步学习了分数,并为教学几分之一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学生们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把“我要学习”改成“我想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明确提问题的目的,就能引导教学思路,让学生更积极、更自主的探索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获得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是教师、学生和教科书之间的纽带。“提问”最重要的不是得到某种答案,是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提高智力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当我们在课堂上提问时,必须设置一个梯度,一层一层的,逐渐的,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3]例如,在推导教学用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在上课前向学生提供平行四边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探索。并提出一个明确的要求:“请从老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取一、两种,同学之间互相拼写、切割或折叠,看看是否可以将三角形转换成我们所学的图形。想想变换后的图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老师把问题扔了出来。学生们认为他们对要求很清楚,因此积极采取了行动。然而,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已经学过的图形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被忽略了。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学生们回顾三角形的面积,但收效甚微。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分析了原因。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问题过于宽泛,没有梯度,层次感不强。学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无所适从,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我梳理了这些问题,将它们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拼写、切割和折叠等实际活动,将他们想要学习的图形转换成学习过的图形。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变换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这样就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问的层次,遵循提问的原则,真正明确“问什么,问谁,怎么问”,使学生的思维从最近的发展区域走向真正的发展区域,避免走弯路和走错路,使学生学习得快,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尤其是微妙的问题,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在教学中,数学老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有效提问的教学情境,并掌握好提问的时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能够进行充分的思考,而且要对学生的多种理解方式表示尊重和鼓励,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4]如,当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在上课初始,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小动物进行“自行车比赛”的视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一年一度的动物王国的“自行车比赛”在广袤的草地上拉开序幕,四只可爱的动物磨拳擦掌
他们各自骑的轮子是分别是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和椭圆形的。请猜猜哪辆车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时,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比赛。他们看见那只白兔轻快而稳定地骑着车,一路领先。另外三只小动物累得大汗淋漓,但他们就是追不上小兔子。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屏幕上的白兔表情轻松愉快。另外三只小动物夸张幽默,引起大家大笑。学生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白兔的车跑得又快又稳?为什么其他三个小动物的车跑得又慢又颠簸?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空间,独立探索,这样一个巧妙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知识的兴趣和情感,教学效果不言而喻。[5]
总之,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希望老师能把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变成学生智慧的光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