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
(西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1)
作为一种修辞方式,隐喻(metaphor)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将概念组织起来,将行为组织起来,还将语言组织起来”[1],由此把隐喻由修辞上升为认知机制。韩礼德和马蒂森(Halliday & Matthiessen)认为Lakoff & Johnson的认知隐喻论的范围仅仅关注了对于词汇隐喻的论述[2]。基于对传统的词汇隐喻的研究,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他指出语法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在本质上是“语法形式变体,尽管常常也包含着词汇变体”[3]。由此将隐喻的范围延伸到词汇语法层面。在语法隐喻中,一致式的正常语法形式往往被隐喻转换成非一致式或隐喻式的另一种语法形式,或者一种语法结构也被另一种语法结构所代替。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在小句层面有两种类型: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和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在人际隐喻中,他进一步区分了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本文关注的是语气隐喻的实际应用。
请求言语是日常交际中极为常见的言语行为,其实质就是说话者试图让听话者做某件事情的言语行为。奥斯汀(Austin)认为请求是讲话者(Speaker)表示想让听话者(Addressee)做成或不做某事,它是言有所为而非言有所述,属于一种言语行为[4],通常需要听话者付出时间、精力或劳动。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Face Theory)框架中,请求属于威胁面子的行为,它威胁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即是言及听话人某些将来的动作,并使之感到不得不去做这一动作或使之无法避免去做这一动作。因此,言者往往会采用一些策略来加以调节使请求达到交际的目的。作为“最接近社会交往的原型”的言语行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请求语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集中在请求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上,很少有学者从语气隐喻的视角探讨请求言语行为,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旨在从不同视角解读英语请求语的语用功能。
语法隐喻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思想之一。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实际上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模式,它突出的是功能的思想,认为隐喻是一种语义的选择,是一种意义的变异。在其《功能语法入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中,韩礼德提出语法隐喻包含了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和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两种形式。同时,在人际隐喻中,他又进一步区分了语气隐喻(metaphor of mood)和情态隐喻(metaphor of modality)。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气不再简单地被看作是传统的语法结构形式,而是具有了明确的语义功能。说话者通过改变语法结构来表达言语功能的语法系统就是语气,它使小句成为一种交际行为。韩礼德认为,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典型的情况下,某一种语气总是与特定的言语功能相对应。但在现实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选择的语气并不总是与它所表达的特定言语功能相一致,这就产生了语气隐喻。朱永生(2001)指出,语气隐喻是被选择的语气不是用来表达它通常表达的语义,而是表达另一种语义。[5]而在Thompson看来,语气隐喻是用一种语气形式表达一种并不是最“合乎自然”的言语功能。[6]
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intruder)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7]115。通过人际功能,讲话者参与某一情境语境中,或表达见解、态度,或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此外,人际功能还能表示与情境相关的角色关系,讲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变他的言语角色(speech role),或陈述见解,或表达惊讶、表示怀疑,或提问、下命令、作指示等。尽管语言的言语角色丰富多样,但韩礼德认为给予(giving)和求取(demanding)是言语角色最基本的两个任务:讲话者或给予听话者某种东西,或向他求取某种东西[7]115。而交际中的“交流物”(commodity of exchange)也分为两类:(1)物品和服务(goods & services),(2)信息(information)。韩礼德认为,在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和交流物的两两变项组合形成了语言交际中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和提问(question)[7]115-117。而这四种言语功能都是由语气系统来体现的。一般情况下,给予信息的陈述功能体现为陈述语气,求取信息的疑问功能体现为疑问语气,求取物品/服务的命令功能体现为祈使语气,给予物品/服务的提供功能,根据韩礼德的观点可由不同的语气实现。这种体现言语功能和通常使用的语气形式一一对应关系的通常语法形式是言语功能的“一致式”(congruent form),是最“合乎自然”的表达形式。但在语言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讲话者往往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的情境语境下,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因素和不同的交际目的,会采用“非一致式”(incongruent form)的语法形式来实现言语功能。例如,除了用疑问语气表达提问外,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也可以用来表达提问,例如:
(1)Why are you late for the meeting? (疑问语气)
(2)I wonder why you are late for the meeting.(陈述语气)
(3)Tell me why you are late for the meeting? (祈使语气)
上述例句中,(1)是无标记的一致式语气形式,用疑问语气直接表达求取信息的提问言语功能。(2)和(3)分别用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表达提问、求取信息,是疑问语气的非一致式或隐喻的表现形式,是对疑问语气的引申表达。这表明在语言交际中,一种言语功能可由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而一种语气也可体现不同的言语功能。这实质上涉及了一种语法域向另一种语法域的转移,即从一个语气域到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这种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转移的现象称为语气隐喻。在语气隐喻中,语气隐喻体现为言语功能的复合体[8],是两种意义结合的结果。因此,言语功能在语义层面上得到了扩展,得以表达更为丰富的语义特征。
请求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往形式,它本质上是一种带有使役性质的言语行为,其主要目的或功能是表明说话人意欲用话语影响听话人的行为,也就是让听话人做某事[9]。根据韩礼德的言语功能理论,英语请求语主要涉及求取物品与服务的命令功能,实现这种言语功能的“一致式”语法形式是祈使语气,例如:
(4)Pass me the book.
(5)Type the report for me.
例(4)和(5)这种以祈使语气表达的请求言语行为以明确的话语直截了当地向听话人发出请求,表达一种渴望或要求某人做某事的语用功能,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确定,听话人在获得言外之力时不需做任何的推理努力,具有高度的语用功能单一性,是请求言语行为最显性、最强势的表达形式。但是,这种一致式的用祈使语气表达命令功能的请求语带有强制性特征,威胁到了听话人的面子,不利于请求的顺利进行。Leech认为,请求言语行为在言语功能和在语言中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属于“竞争类”,本质上是“不礼貌”或“失礼”的,只要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一件事,不管他多么客气,说话人想要达到的目的和礼貌行为的关系总是不和谐的[10]。因此,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地位、社会距离及权势关系的不同,说话人就必须采取更为礼貌的语言形式来减少其首要言外行为的不礼貌之处来挽救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由于请求言语行为威胁到了听话人消极面子的需求,讲话者在运用语言实施请求的言语功能时,总会尽量使自己的请求更加礼貌,而礼貌和言外之力是否能够得到实现是说话人在实施请求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权势关系、社会距离以及被请求行为的强迫度则是构成了说话人选择不同的请求策略的依据。一般而言,说话人的权势大于听话人,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距离越近、越熟悉说话人请求听话人实施的行为难度越小、强迫度越低,说话人实施请求的言语策略就越直接,反之,策略就越间接,越有必要进行面子补偿。例如:
(6)I want you to go shopping with me.
(7)I would rather you didn’t do that any more.
在例(6)和(7)中,说话人要表达的是“和我一起购物”及“不要再做那种事情了”的请求言语功能,在语义上都是表达求取物品或服务的命令言语功能,但它们都是由陈述语气隐喻地体现。如果使用一致式的祈使语气会使话语显得生硬,具有强迫性,会损害听话者的面子。陈述语气的运用通过表达说话者意愿的形式放低了说话者的姿态,拉近了说话者与听话者双方的距离,很好地降低了请求言语带来的面子威胁的程度。语气隐喻所具有的双重语义扩展了请求的言语功能。陈述语气隐喻地表达命令功能使得请求言语的命令功能和陈述功能有机融合,在表达请求语义的同时,也有给予听话者信息的陈述功能,注重于讲话者陈述自己的愿望,至于听话者是否会接受请求或按照请求做事的具体行为也由其自己决定,这也大大减少了请求言语行为给听话人造成的不合意程度,使得请求言语更为礼貌,有助于其言语功能的实现。
在英语请求言语中,还有一些已经语法化了的礼貌地表达请求的常见方式,例如:I am/was wondering if you can/could…,I would like you to…,I hope/wish you can/could…,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would…,It might help if you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you…等等,它们一般都是由陈述语气隐喻地表达请求命令,把命令的言语功能附加到词汇语法层面。在请求的过程中,以陈述说话者意愿的方式模糊请求的命令,也使得请求的言语更加礼貌,缓和了命令的语气,既达到了请求的目的,又顾及了双方的面子,使请求得以顺利进行,愉悦谈话双方,有助于保持双方友好的人际关系。
在请求言语中,说话人除了使用陈述语气隐喻地表达请求命令,疑问语气的使用也非常频繁,例如:
(8)Can you pass me the pen?
(9)Would you mind not making so much noise?
(10)Would you like to go along with me?
如前所述,隐喻表达中,一个语法范畴表达两个或多个语义特征。例(8)(9)和(10)中,用疑问语气隐喻地表达请求的命令言语功能,是疑问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既体现了疑问语气的询问功能,又体现了祈使语气的命令功能,增加了交际双方在对话中用以商讨的意义潜势,说话者通过询问听话者的意愿或能力,给了听话者更多的选择性,弱化了听话者面子威胁的感觉。例(8)中,Can you pass me the pen? 用疑问的方式礼貌地探寻对方的意愿,表面上是提出问题、求取信息,但实质上是说话人发出的请求,求取物品。疑问语气的使用既保证了话语的礼貌,又确保了言外之力的实现。例(9)和(10)中,疑问语气和意态词would使用的结合,无疑很好地扩大了请求的商讨性,讲话人在非常委婉地表达征求听话人意见的同时,给听话人是否按照说话人的要求去做事情或完成任务留下很大的选择余地,同时间接地实施了请求的言语行为,而且这种言外之力不需要太多的推理就能实现,起到了很好地协调请求者与被请求者人际关系的作用。
此外,在实施英语请求语的过程中,请求者在表达请求意愿时,会以动作的合意性(desirability)或执行这一动作的缘由(reason)为出发点,采用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隐喻地表达命令祈使语气。例如:
(11)The room is in a mess.
(12)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to have a cup of tea?
例(11)中,陈述语气的在表达房间很乱的语义上,间接提出打扫房间的请求。例(12)中,疑问语气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询问需要不需要茶水,而是间接提出喝茶的请求。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的使用更突出了请求的暗示,虽然需要一定的语境和一些推理的努力来实现言外之意,但在请求过程中,说话者关注请求动作本身,模糊了请求者的意愿和被请求者的能力和意愿,使请求行为更加客观,更好地保护了被请求者的面子,使得请求行为更容易被接受。
语气隐喻作为言语功能的复合体,通过词汇语法层的变化形式极大地扩展了言语功能的语义,使得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形式体现。对英语请求言语行为的语气隐喻的探究发现,实际的言语行为中表达请求言语功能的命令并不总是通过祈使语气一对一地一致地实现的。在更多的情况下,由于不同的语境、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距离或请求行为的强迫度的不同,讲话者出于礼貌,为了弱化请求对听话人带来的面子威胁,更倾向于选择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隐喻地表达请求的命令功能。请求言语中丰富多样的语气隐喻表达形式把祈使语气的命令功能和陈述语气的给予信息功能与疑问语气的询问、商讨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请求言语行为的顺利实施、请求目的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