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中的新发现

2018-02-25 05:48岳改荣崔伟丽
文物春秋 2018年6期
关键词:右向大成殿方砖

岳改荣 崔伟丽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河北 正定 050800)

正定县文庙位于县城育才街西侧,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1],坐北朝南,原有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文昌阁,戟门前东西两侧设乡贤祠、名宦祠,大成殿两侧有东西庑。明天顺六年(1462)将县学迁居于庙右,并相继增设大门、义门、东号房、明伦堂、教谕署、训导署等。但目前保留下来的仅有戟门、东西庑、大成殿等四座建筑。其中大成殿坐落于文庙中轴线末端,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青瓦顶,施菱形琉璃花心。大殿在梁架、用柱、斗拱等方面都具有早期建筑的特点,梁思成先生在1933年考察后认为,正定县文庙虽为明洪武年间所建,但大成殿绝非明洪武间物,疑为早期古寺佛殿所改,为唐末五代遗物[2]。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对文庙大成殿进行了抢险加固。工程内容包括恢复前檐装修,明间改为两扇板门,次间改为直棂窗,修补了露明柱,墩接柱子7根。由于明间椽栿劈裂,为稳固起见,在其下各加一柱支顶加固,将原水泥地面改为方石铺墁,月台也以石铺砌,对木构件进行了油饰,并在大成殿内塑孔子、四配、十二哲像。此次维修财力物力有限,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成殿存在的问题。时隔近20年后,大成殿出现后檐下沉、墙体酥碱、裂缝严重、墙体内柱根糟朽、檐部圆椽损坏严重、瓦件吻兽破损、油饰脱落等现象。2015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批准,由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设计,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对大成殿实施了保护维修,工程内容包括瓦顶揭瓦,梁架拨正加固,木构件检修补配,墩接柱子,台基剔补,重做散水等。工程于2016年4月竣工。

在大成殿维修过程中,发现带题记的木板8块,带题记的望砖7块,以及砖雕23块。下面分别介绍并试作分析。

一、新发现的题记及砖雕

(一)木板题记

拆除正脊时在正脊的脊筒中发现,共8块,其中明代题记3块,清代题记3块,无明确纪年者2块。均为长方形木板,规格不一。

1.弘治十一年题记。长35.8厘米,宽8厘米,厚1.6厘米。左下端开裂,裂纹至木板三分之一处。正面墨书1行7字(图一,1)。背面为朱砂题写,自右向左竖书4行,可辨识的共26字。录文如下(其中“」”表示转行,“□”表示缺一字,“■”表示缺字数不详)。

正面:弘治十一年七月。

背面:真定府委官」晋州判官刘铭□□□□□□□□」深州判官刘正、真定县义官□□」赵州义官□□□。

2.嘉靖四十一年、天启元年题记。长37.1厘米,宽8.6厘米,厚1.7厘米。正面自右向左竖书3行,均为墨书(图一,2)。背面无字。录文如下:

嘉靖肆拾壹年菊月吉日」真定府委官、真定卫经历、湖广襄阳左谟重建」天启元年二月初一重修。

3.天启元年题记。长38厘米,宽10厘米,厚1厘米。正面墨书,自右向左竖书5行可辨识的共35字(图一,3)。背面无字。录文如下:

■李得先」■赵子林、李自强」■谷见真定县官工寿官」■潘完王九德吴绍□■」■在曹尚铨天启元年二月。

4.雍正三年题记。长41厘米,宽12厘米,厚1厘米。正面竖书1行,满行17字,除“吉”字用朱砂书写外,其余均为墨书。背面自右向左竖书7行,可辨识的共42字,均为墨书。录文如下:

图一 木板题记

正面:大清雍正叁年岁次乙巳肆月吉旦沭手迎□。

背面:伯正督工」岁进士王纶煓、吴方来」武举人白琏、韩□」生员文士彬、监生胡起龙、生员李籓、生员胡瓒、生员杨春晖。

5.嘉庆二十五年题记。长40厘米,宽7.7厘米,厚1.2厘米。正面竖书1行,满行20字。背面自右向左竖书2行,可辨识的共14字,均为墨书。录文如下:

正面:大清嘉庆贰拾伍年岁次庚辰柒月上浣谷旦重修。

背面:正定县训导部署教谕事姚□□」廿二年□。

6.道光廿五年题记。长41.2厘米,宽12.1厘米,厚1.5厘米。正面自右向左竖书4行,可辨识的共32字。背面自右向左竖书5行,共37字,均为墨书。录文如下:

正面:大清道光廿五年岁次乙巳三月吉日重建。」泥工」王开泰、聂呈祥,」木工」张建□、兰书泰。

背面:特授正定县」教谕朱钧、」训导苏启纹、」督工军功品衔郭殿元、贡生马廷臣、把总李文达、生员田锡。

7.无纪年题记一。长39厘米,宽10厘米,厚1.5厘米。正面自右向左竖书6行,可辨识的共114字,除部分涉及到的人物名字为朱砂书写外,其余均为墨书。背面自右向左竖书5行,可辨识的84字,均为墨书。录文如下:

正面:□□□公岁次□卯仲秋之吉。邑会张时□,学论夏士□,学训」□□□、石应乾,油匠头王□保,画匠头汤应武,督工原任武城」□□史邑人王应彬、监□生员吴世宾、协理生员吴□□工□□陈国瑞、杨光□吴□□、」李□□、魏永业、马骏、王瑞徵、刘白□、申□学、王元□、黄□英、郝□、」李品芳、刘□学、赵之位同重修。安重保夫头马朝云」魁邢璋□应魅李梦龙邢瑞明芳□杨成。

背面:人之贤□也讵意兵启迭臻殿无□□幸陈」鸿邑□张公学师夏公汤公菩目怆心诛诸众士多方鼓助协力经营不逾□」然重新马此三公绩普」贤顺风之呼何敢贪天以自功哉」吴世宾吴士奇王鼎陈国瑞李品芳赵之璋谨识。

8.无纪年题记二。长36厘米,宽10厘米,厚1.5厘米。正面自右向左竖书2行,可辨识的共6字,第一行为墨书,第二行为朱砂书写。背面自右向左竖书5行,可辨识的共33字,第一行为墨书,其余为朱砂书写。录文如下:

正面:□□何年」□□□二十八日□□。

背面:□贾应科二月初一□□」□名谢中梁臣王□李□」谷文谷仁王宽王洪□宗文」申成」□行苗得金娄洪王□。

(二)望砖题记

在清理檐部望砖的过程中,发现7块刻有题记的望砖,其中2块刻有重修年号,5块无年号,仅刻人名,推测应为磨砖人或施砖人的姓名。

1.道光二十五年重修题记。2块,一块长24厘米,宽23.5厘米,厚2.3厘米(图二);另一块长26厘米,宽24厘米,厚2.3厘米。正面均刻有阳文“道光二十五年重修”,背面无字。

2.孙□□题记。1块,长27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正面刻划“孙□□”3字,其中两字已漫漶不清,背面无字。

3.郭山晋州题记。1块,长26.5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正面刻划“郭山晋州”4字。望砖左上角风化,表皮严重脱落(图三),背面无字。

图二 道光二十五年重修题记望砖

图三 郭山晋州题记望砖

4.郭山题记。2块,一块长26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右下角残缺;另一块长25.5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风化严重。正面均刻划“郭山”2字,背面无字。

5.苏继题记。1块,长26厘米,宽25厘米,厚2.4厘米。正面刻划“苏继”2字,左侧风化严重,背面无字。

(三)砖雕

在清理从正脊上拆除的方砖构件时,发现原来抹有青灰的方砖均有雕刻纹饰。共清理出有雕刻的方砖23块和竹节状立砖4块,可分别拼成一组二龙戏珠图案和两条单体龙。二龙戏珠图位于正脊中间,由11块方砖和2块竹节状砖组成,方砖边长30厘米,竹节砖长29厘米。中间一块方砖上刻秀珠,分别由4块方砖拼接而成的两条龙分列左右,龙尾外各有1块竹节状砖和1块雕有折枝花卉的方砖(封二,1)。两条单体龙分别位于正脊东西两端,龙头向内,龙尾向外,紧靠鸱吻。龙身由5块方砖组成,在大张的龙口外各有1块竹节状砖和1块雕有折枝花卉的方砖,方砖边长31厘米,竹节状砖长29厘米。正脊西端单体龙与中部二龙相似,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均龙口大张,舌外伸,舌尖上卷,眼睛近圆形,头毛成束,冲向后斜上方;龙爪为四趾,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相近;龙身装饰鱼鳞纹(封二,2)。东端的龙与这三条龙造型相似,但形象呆板木讷,缺乏灵气,做工及细部刻画均比较粗糙(封二,3)。

二、对发现题记的分析

此次维修中发现的题记,为我们提供了明清时期维修大成殿的历史信息,可补史料之缺,纠史料之误,与史料互补。

(一)补史料之缺

1.现立于文庙戟门前西侧的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真定县学碑记》称:“学再修于成化十二年,厥后寝以敝圯,殿庑倾欹”,言县文庙在万历十八年(1590)之前的一次修缮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而根据此次发现的“弘治十一年七月”题记,弘治十一年(1498)也曾对文庙进行过修缮。

2.现立于文庙戟门前西侧的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正定县文庙记》碑记载:“兹正定文庙修自雍正乙巳,至今一百二十年”,而在此次维修中发现的嘉庆二十五年重修题记,证明在雍正三年(乙巳年,1725)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之间,还有嘉庆二十五年(1820)对县文庙进行的修缮,而此次修缮《正定县志》亦未提及。

3.题记中关于“嘉靖肆拾壹年菊月吉日”维修的记录,在《正定县志》中没有提到,仅有“嘉靖二十四年知县邢尚简增修”[1]的记载。而现立于文庙戟门前东侧的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正定县文庙碑记》称“天顺、成化、嘉靖、万历间屡加”,也仅仅是泛泛而谈。

4.关于县文庙在天启元年(1621)的修缮,碑文和县志中均无记载,而题记中则有两条记录:“天启元年二月初一重修”“■在曹尚铨天启元年二月”。

(二)纠史料之误

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正定县文庙记》碑文载:“兹正定文庙修自雍正乙巳,至今一百二十年”,显示县文庙在雍正三年(1725)进行过修缮,《正定县志》则记为“雍正二年知县李伯正重修”[1],此次所发现的题记“大清雍正叁年岁次乙巳肆月吉旦沭手迎□”,与碑文一致,从而纠正了县志记载之误。

(三)与史料互补

1.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正定县文庙记》碑和《正定县志》均记载了道光二十八年的文庙重修。但此次发现的木板和望砖题记均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对此记载的差异,《重修正定县文庙记》碑给出了解释:“道光乙巳,邑司教博士朱公钧、苏公启纹周览夫子之廷,慨然兴画始以复葺之意……即度经始,以迄落成,历二载余”。由此可知,道光乙巳年即道光二十五年(1845),朱钧、苏启纹在目睹了文庙的残破现状后,决意募资修缮,而修缮完成则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就解释了新发现题记与县志、碑文所载时间不符之惑,题记记录的是开工时间,且开工后大成殿作为重要建筑较先进行了修缮,而县志、碑文记载的则是竣工时间。

2.“无纪年题记一”中出现的人物及官职与现立于戟门前东侧的顺治九年(1652)《重修文庙记碑》中的人物吻合,由此可以判定该题记应为顺治九年的维修题记。

3.此次维修未发现光绪十三年(1887)修缮大成殿的题记,光绪十三年《重修正定县文庙碑记》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碑文称,因大成殿、戟门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进行修缮,故光绪十三年(1887)把维修重点放在了道光年间未大修的建筑上,即棂星门、东西庑、乡贤祠、名宦祠、崇圣祠、文昌祠、魁星楼等,对上次修过的大成殿、戟门仅做了“粘补油饰”,此次未发现光绪十三年(1887)维修大成殿的记录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次发现的题记并结合碑文、县志的记载,县文庙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创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天顺六年(1462)巡按使卢秩将县学迁居于庙右,成化十二年(1476)知府田济重建,弘治十一年(1498)重修,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邢尚简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万历十八年(1590)都御史宋仕重修,万历四十五年(1617)重修,四十六年(1618)知县苏继欧、王琨各增修,天启元年(1621)重修;清顺治九年(1652)知县张师成重修,雍正三年(1725)知县李伯正重修,乾隆六十年(1795)知府杨濬文、知县刘浩重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县梁宝书重修,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

三、砖雕年代分析

关于此次维修中发现的砖雕,现存史料上均无记载,我们只能从龙的造型上对其年代分析一二。龙纹在古代建筑屋脊装饰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区分龙纹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毛发、龙爪和龙身装饰等的变化。龙纹在元代时出现飘拂状的毛发,从明代开始龙纹头部毛发成束状向上冲,有着飘逸的律动感。眼部特征简洁明朗,只由圆形眼眶和圆点状眼珠构成,没有别的形态。龙爪呈细瘦尖锐状,和鹰爪相似[3]。清初,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龙头毛发浓密呈束状向上冲势。清代中期后,龙爪的食趾和拇趾已不像明代那样紧紧相靠,而是第一趾、第二趾距离较大,相对成蟹钳状。龙纹嘴部张开极大,并伸舌露出牙齿。此外龙身装饰在元明清也多有变化,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以网格纹、锯齿纹居多,清代鱼鳞纹较为常见。从大成殿砖雕龙的龙头毛发呈束状向上冲势,龙爪呈四爪状,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龙身装饰为鱼鳞纹等造型特征,再结合大成殿在明清时期曾进行过较大修缮的记载来看,大成殿屋脊上的砖雕应为明清时期的遗物。

[1]贾孝彰.正定县志:十一卷:学校[M].光绪元年本.正定,1941.

[2]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M]//梁思成.梁思成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门捷.明清时期龙纹形式特征探析[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右向大成殿方砖
cTCD、cTTE、cTEE对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
给牙龈按摩防萎缩
兴业文庙大成殿复原设计研究
传统礼制中孔庙大成殿建筑形制与空间形式研究
云南文庙介绍
——凤羽文庙大成殿
思路不同 方法不同
关于一次事故
比院子的大小
Effect of Mineral and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Haemotological Values in Broilers
失落在梅城河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