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婷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树立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本文着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试图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的开展文化育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这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路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重点突出文化的引领和教化。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准确地把握党的教育方针,牢牢的将立德树人作为使命,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助益。故此,高校要围绕文化育人进行深入、科学、系统的研究,探索文化育人的新方法、新路径,进而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发展。
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文化育人活动的具体贯彻与执行者,承担着引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使命。十九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同样,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个性的塑造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提升的同时,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将得到助益。事实上,教师的个性(人格)品质是知识力量发展的重要媒介。故此,要增强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实效需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入手。
第一,完善培训体系。高校教育者承担着传播大学精神文化的重任,其自身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社会能力及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價值引导和人格养成。因此,作为教育者要自觉的接受系统培训,并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实际需要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同时不断进行探索,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实效性。
第二,健全激励机制。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激励机制,能够正确引导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增强高校科研水平持续地创新能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高校的相关督导部门也要对教育者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和矫正,并建立起民主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让教育者更充分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第三,擅于慎独自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高校教育者应经常进行自省反思,提升自身的价值判断和理性选择能力,清晰认识教育职责和存在意义。“当前广大教师之所以会出现价值迷茫和价值混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必要的反思,在多元价值面前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2]
二、积极创建弘扬社会主旋律文化的校园环境
若想文化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实效,必须将文化育人的主体、客体、环境三大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甚至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良好的环境氛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而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精神思想的社会主旋律文化作品可以浸入人的内心世界,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启迪思想强大动力。正如古人所言“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因此,要想推动文化环境育人的功效需从课内、课外两方面进行细化解读。
第一,创新课内文化育人模式。思政课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适时播放一些如《建军大业》、《战狼》、《湄公河行动》、《六年,六天》、《辉煌中国》等具有现实题材与教育意义的影片,区别以往那些落入窠臼、生搬硬套、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知觉甚至是触觉等官感,增强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此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高校还应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尽可能的完善相关教学设备,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第二,加大课外育人活动力度。“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以人的需要为动力, 以掌握社会历史经验为媒介、以培养人为特征而构成的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特殊活动”[4]自2007年5月15日共青团中央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伊始,各大高校纷纷竞相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补充单一理论教学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立足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效果更为显著。
三、着力打造好精品化品牌化的文化育人阵地
教育与文化具有先天的联系性,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东北高校地处中国最大的平原,坐拥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产业。同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如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就是其中的代表地。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表明(自2016年起,我校经过探索实践,最终于2018年与中共通化县委、中共通化县委党校达成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协议),精品化品牌化的育人阵地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其育人效果更胜过空洞说教。
笔者认为,精品化品牌化的文化育人阵地具有无与伦比的教育优势,其场馆建设均以复原历史为基准,让参观者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提升了参观感悟;其次,馆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多采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作为支撑,能够实现虚拟现实、幻影成像、3D或4D成像等功能,可以使参观者获得“穿越时空”的体验;再次,通过讲解、专题讲座、实践体验等系列化文化育人活动,可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能力、丰富生活,树立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忠诚。
因此,高校应当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时代内涵和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建立起精品化的育人阵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开文化育人新格局。尤其,要依托于区域经济,注重发挥高校人才和专业优势,创新思路,为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四、有效的利用高校新媒体创新文化育人路径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24亿,其中学生网民比重最大,并呈现出跨步上升的趋势。因此,高校应当重视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清晰认识到新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着重挖掘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的优势与特点,不断优化创新高校文化育人路径,使其育人功能得到最大效能的发挥。
笔者认为,高校的文化育人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渠道实现,即内在的生成、外在的激发和媒介的催化。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時代感和吸引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媒体+”教育模式。它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崭新的教育平台,丰富了教育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受教育者搭建起了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天眼”,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和思维。
可以说,在社会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能赢得青年、赢得未来。”[5]基于此,各大高校已纷纷组建起新媒体矩阵型“协同传播”格局(如图1所示),使校级官方网站、校园电视台(电台)、公众号(微博、QQ)、大学生自媒体同时发挥传播效用,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的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展示育人内容,有机的融合了不同媒介的传播功效,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育人的全覆盖。
纵观高校新媒体的现有发展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以优秀文化育人为主线,以高校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多维度、全视野的探索高校文化育人新路径,丰富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
五、结语
我国高校实施文化育人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大学生发展实际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教育实效需作用在主客观多方因素之上,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方可见效。
总而言之,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融入“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探索,值得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更深入、更持续的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论语·里仁》.
[2]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论语·卫灵公》.
[4]王坤庆《现代教育价值论探寻》[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第97页.
[5]秦宜智《为网络时代注入青春力量 为青年发展插上互联网翅膀》[EB/OL] .中国青年网, 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