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探析

2018-02-24 02:35胡剑宏齐宇飞
青年时代 2018年34期
关键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胡剑宏 齐宇飞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的涌入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国家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当前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不容乐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公体课具有的体育教育价值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所以从理论方面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体课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接下来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和推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公共体育课;融入

2012 年11 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有的价值观,是全社会成员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抓好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然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元文化大量涌入,多元价值观也紧随其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高校面临着强烈的价值观阵痛期。但随着“课程思政”在各个高校的逐步推行,多类学科融合思政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方兴未艾,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试图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下一步探索两者融合的路径和方法奠定基础。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际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广度、速度、深度推进。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让世界经济增长“提速”前進的同时又极大增加了国际风险。特别是随着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受到严重地侵蚀和冲击,威胁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重视文化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普遍共识,各国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发挥文化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达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维护民族个性,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

(一)国家重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高校不仅是知识、人才汇聚的地方,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聚焦之地。当前,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对高校学生进行强势渗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危机。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多次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根植于文化。在文化建设上,要突出核心价值观这个“主心骨”、“要使核心价值观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13 亿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动指南。[2]并且在2014 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青年学生座谈时讲到“穿衣服”和“扣扣子”的比喻,[3]恰如其分的指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认同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用之才,是高校正确履行职能,并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但如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为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

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承担起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的任务。[4]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道德教育纳入整个课程和学校的工作中,并试图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如美国,新加坡,日本等,都是把学校体育作为德育的载体,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奠定了基础,认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目的地和价值取向。[5]然而,在国内普通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形式不能与时俱进,理论课教育内容比较枯燥并与社会化存在脱节,因此不再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国内学者杨海燕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程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经验,忽视道德教育主体本身的需要;除德育教师外,其他专业教师不重视德育,不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第三是缺乏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预评估系统。因此,笔者提出了学校的所有课程应该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6]卢伯春也认为,当前学校德育正在向人性转向、生活转向、实践转向和学科融合转向。[7]

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必须借鉴国外德育经验,保持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渠道,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因此,可以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显性教育和体育课程的内隐教育,体育课程的动态和思想政治课程的静态高度整合,形成协同和创新发展的合力。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可行性

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交等都在同时运作,除了身体的运动,也不断在做兴趣爱好的选择、培养与性格意志的锤炼。与此同时,他们也发展了服从领导的团队意识、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荣誉感、归属感、乐观的人生态度也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加强,这都是其它教学课难以做到的,因此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价值。

(一)体育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

梁启超认为真正的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练习获得优于本能的意志品质”,培养“尚武精神”对于人格塑造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8]从教育的层面看,“尚武精神”并不是要让我们崇尚武力,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胆量,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往往能升华为爱民族、爱国家、为国赴难的崇高品格。在当时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理念,而在现在学校体育也应当对此有所借鉴。

首先,进行体育练习期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在进行身体锻炼时需要克服种种身体困难,但这也是培养人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的必经之路。其次,体育比赛中的礼仪、形式,有助于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长辈有序的规矩,对规则的尊重可以培养学生自律自制信念。然后,竞赛是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对比赛胜负采取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且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对学生培养自强不息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具有很大作用。另外,体育活动的集体性需要在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合作、竞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最后,因体育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任何人在进行体育活动中都要遵守竞赛规则,拥有守法守则意识;并且任何人在体育活动中都是平等的,体育也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核心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

由此可见,体育所蕴含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爱国主义、公平正义和人人平等等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文明、友善、和谐、爱国、敬业、公正、诚信”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符合体育课程目标要求

2002年开始在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既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课程之中。[9]这就要求大学生通过大学体育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精神,通過公共体育课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这是通过公共体育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策依据。

另外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目标。[10]其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强健其体魄并提高学生专项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是培养学生奋斗拼搏,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学会调节情绪; 同时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其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五个目标不仅反映了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而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基础和价值标准,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致的。

(三)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但理论教学缺乏生活性、实践性,教学内容也与现代生活和现实的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难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潜移默化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而体育教学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感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图隐藏在体育教学这个载体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亲身经历中自然地实现预设的效果,并且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从而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另外相对于思政课而言,普通高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公共体育课这门必修课,因此充分利用公体课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公平竞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明显的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三、总结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是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在理论方面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体育教师应该利用高校公体课这一平台,以体育教育为载体,不断探索合理方法并优化课程设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公共体育课堂中,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课特有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凝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C].人民日报,2014.2.24.

[2]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C],2014 年5 月30 日.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C].2014 年5 月4 日.

[4]朱晓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 内江科技,2017,38 (11) :75-76.

[5]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3.

[6]杨海艳.美国品格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时效性的启示[J].前沿,2007(7).

[7]卢伯春.“多维整合”学校体育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10).

[8]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9]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10]教育部,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C].教育部网站,2004.12.13.

猜你喜欢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