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墨:中国书画上的墨香

2018-02-24 08:21
科学之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运城市笔墨技艺

墨锭之美 经年累月细细研磨

墨的发明大约晚于笔,远在四千多年前的陶器,除在彩陶上加墨色外,还有东方特有的全黑陶器被使用。此前,中国考古学家发掘出的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就有墨迹,在湖北省云梦县也曾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而当时的墨还没有模样。

殷商卜辞,在甲骨上先书后刻的符号用墨;周秦文书,用笔写在竹简、木牍、缣帛上的也是墨。不过,中古时期所用的墨,与东汉以后所用的不同,有些为天然矿石的石墨,有的也可能是用木炭烧成的炭黑墨。

直到秦汉时期,人工墨品才开始出现,取材自松烟,最初用手捏合而成,后用模压制的墨坚实耐用,也就成了现在所用的墨锭。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制墨家是三国时代的韦延,他把珍珠、麝香等贵重药物掺入墨中,造出了“一点如漆”的松烟墨,被后人尊为墨的发明者。

魏、晋、南北朝时,墨的质量开始不断提高,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随后到了清朝时期,墨又用来收藏和鉴赏,成为了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墨锭,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后,压制而成的书画类用品,历来备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并加以收藏。自宋以后,墨锭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墨质精良,且形式与装饰美观,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

墨锭,是文房四宝之一,因其产地不同,又分为 :瑞墨、徽墨、绛墨等。墨锭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后,压成墨锭作为书画类用品的。其精致的样式、文字、图绘、刻工、塑铸及外表装饰等,无一不体现出具有东方气质的艺术魅力。

中国书画艺术讲究笔墨,笔墨的要点在于墨韵变化有致、耐看。墨锭的主要成分是植物性烟料,如桐油烧制的油烟、松烟烧制的松烟,统称油烟墨与松烟墨。通过研磨后的墨液,其色阶宽度很广,即古人所谓“墨分五色”,干、湿、浓、淡、枯,浓墨淳黑、淡墨清透,不脏不腻、不滞不涩,淡而厚、清而雅,笔痕清晰,墨痕匀称。

墨以陈为贵,昔人云:笔陈如草,墨陈如宝。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绛墨之技 落墨似漆万年存真

绛墨,始于唐代。清代乾隆时期的秀元堂、翰兴斋、一品斋所产香墨已均为贡品,新绛故有“贡墨”之名。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了一篇寓言《毛颖传》,因绛州墨陈年、浓墨,所以拟人为“绛人陈玄”。说皇帝使用中山毛笔、絳州墨、弘农砚、会稽纸,可见绛州墨在当时已很驰名。1937年,新绛县全县尚有七家墨庄,年产墨锭1 800千克,翰兴斋所产的徽墨“二两龙门”“一两朱子家训”“五钱太华秋”等走俏全国。1966年新绛笔墨社所产的“横翠堆青”“百花”“琢立堆珠”“坠粉飘烟”等牌墨锭开始出口,远销海外。绛墨传统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汾河下游与新绛县相毗邻的襄汾、侯马、稷山一带,其中尤以积文斋笔墨庄制作的墨锭最为有名。

积文斋制作的墨锭其原料由皮胶、朱砂、麝香等十多种名贵传统中草药配制而成,制作工序包括选、配、和、调、烧、刮、蒸等,整个制作周期少则半年,多则长达一年。其精心选料,制作精湛,技艺炉火纯青,“龙门墨”因质细蕴光,乌黑铮亮,享有“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的美名。

积文斋墨锭生产技术沿袭传统工艺,是任何现代技艺都无法完全取代的。由于自身工艺的特殊性,王壮升和儿子王刚在传承期间,不断革新,不仅保留了这一传统技艺的古朴风格,又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元素,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为这项古老技艺经久不衰注入了新的活力。

困境之际 偶然学艺笔墨静心

一杵、二杵、三杵……绛州墨匠挥舞的闪闪银杵下,一团墨胚渐而黏糯柔韧……

新绛县中城街,王壮升正在沿用古法制墨。这是山西省唯一一处古方墨条作坊。摆放于作坊内通体墨黑、描金雕龙的墨条墨锭,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

王壮升,擅长墨条墨锭的制作。他的手艺,来自于岳父“积文斋”创始人张永福的手传口授。

清末时期,张永福在“笔墨一条街”上做工。其时,绛州产的龙门墨条墨锭仍为常年进贡物品。30多年前,而立之年的王壮升学习制墨时,确与兴趣无关。20世纪80年代,他在新绛国营制袜厂车间工作,下岗后他开始跑客车,接着又跑出租,随后再做木工。结婚多年,历经沧桑事事不尽如意,岳父张永福建议:“不妨学学做香墨?”香墨指的就是墨条墨锭。

他应声便学,总归是自家的买卖,不用受人指使,不用风吹日晒,守着家,守着亲人,心情舒坦自在。就这样,一晃多年过去了,王壮升日复一日地做着繁复的活儿。什么工序都干,却没有一次是独立将全部工序做下来的。有时,他也反省,自己究竟能否将这些“眼睛都看出茧子来了”的工序全都拿下。

2011年夏,雨水多,老屋房顶塌陷。张永福老人搬到了儿子家里暂居,作坊留给了王壮升夫妇俩打理。

沉寂之时 传承非遗万杵倾力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王壮升细细地研究了绛墨。连做几次墨锭,王壮升做得酣畅淋漓,成品锃亮细腻,均是上乘之作。

墨锭的制法分为十多道工序,先和料,再把皮胶用文火慢熬。熬软取出,将油烟、麝香、冰片、朱砂等料依次按量加入,置于铁皮上用大杵反复捶敲无数次,敲成纸一般薄,再折回来捶敲,周而复始。当烟料和胶料细腻均匀地糅合在一起,坯料就形成了。这道工序没有几万重杵,是出不来好活的。此景曾被古代诗人们吟为“元霜万杵文蟠螭,轻烟融液生琼芝”,诗文虽美,操作起来,颇为耗费体力。有时,需要一整天的工夫捶敲。墨胚捣好搓条压入木质墨模定型,放入外间客厅反扣的瓮底阴着。干后銼掉不齐整的地方,在墨条上描金,再行包装。

相传积文斋的陈墨还可治病,难不成与添加麝香、冰片等药材有关?王壮升称,要逢端午时节,抓蛤蟆去内脏,将墨条塞入蛤蟆肚子里,一个星期后取出。遇有毒疮、痄腮等病,把墨条化水,涂抹患处,有奇效;另一方面,则是妇女产后血崩,墨条研水温服,可止血。“现代医学发达,止血药物以及消炎药都很方便,也没有人去尝试这个古方,更不知道这是传说还是真有疗效。”对此,他没有想过一试,更没有打算将此“药用”作为优势去宣传。

至于墨中添加麝香与朱砂,目的何在?王壮升经过研究发现,用麝香、朱砂等药材,墨条就有了墨香,最主要的是这些珍贵的材料防腐防蛀,能延长墨的储存时间,增强墨的墨色,使得墨色年代越长越亮,字迹如新,还起到了写字画画不晕纸的功效。而且,无论毛笔软硬,墨感是流畅的,不涩。

传承之路 不遗余力代代相传

如今书法用墨,大抵使用墨汁。研墨的恬静和享受,成为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奢侈情感。闲暇时分,王壮升就摆砚研墨,感受墨的流利柔滑度以便更好改进。

但是如今这门手艺传承不易,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脏累不说,部分工序做完后浑身上下都是油烟,和从煤窑出来没有什么区别,没多少人愿意学。话虽这样说,可毕竟是祖上留下的手艺,王壮升不想让它在自己手里失传。

为了让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2009年王壮升劝说儿子王刚辞去了在外的工作,跟着他学习墨锭制作技艺。王刚一是为父所愿,也为保护这一传统手工艺,多年来坚持墨锭制作,其作品《龍門》《朱子家训》已成为知名品牌,深受书法家和社会人士的好评。

为了不使墨锭制作技艺失传,王刚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展演和宣传,如每年在运城关帝庙参加关公旅游节参展、演示,运城传统技艺演示,新绛县古韵新风魅力演示,参加西安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平遥国际摄影展等,让墨锭制作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

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让非遗活起来”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型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今积文斋墨锭传统纯手工制作技艺和销售已不再是闭门坐失良机,而是借助“互联网+”穿越时空,线上线下把积文斋墨锭传统纯手工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文人墨客的关注。选用弘扬积文斋墨锭这一中华“墨”宝,助力千年非遗的世代薪火相传。

时空变化,朝代更替,这些古老而鲜活的传统工艺,让伟大先祖们创造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王壮升父子也在千杵万杵中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传承人档案:

王壮升 1962年出生,在老字号“积文斋笔墨庄”师从岳父制墨名师张永福学习制墨技艺。2011年,被评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墨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作品《朱子家训》在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示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2018年积文斋笔墨参加洛阳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作品《龍門》荣获金奖。

王刚 1986年出生,2009年在父母的劝说下辞去在外的工作,在老字号“积文斋笔墨庄”师从第五代制墨名师王壮升学习制墨技艺,从2009年至今一直在“积文斋笔墨庄”从事制作墨锭工作,2016年被评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墨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作品:《朱子家训》《新中国》《新中国和平》《太华秋》《中国梦》。

传承谱系:

第一代:高怀茂(1889-1983)河南济源人,流落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二代:韩吉贡(1898-1959)山西河津人;

第三代:邓开谦(1908-1989)河南济源人,逃荒至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四代:张永福(1918-2016)河南济源人,逃荒至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五代:王壮升(1961-至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

第六代:王刚(1986-至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

猜你喜欢
运城市笔墨技艺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前腳放生 後腳撈魚
笔墨厨神
为练笔墨才写荷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怎样提高健身球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