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艺术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析

2018-02-24 07:50谢一帆
青年时代 2018年3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类课程体系

谢一帆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内的高职教育也随之逐渐被国民重视起来。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的知识和价值观。将通识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架构中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主题的应有之义。文章探索如何建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能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有更高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以提升其生活品质和生命价值。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一般是指以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能培养逐渐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不断地要求学生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以便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技能,融入社会。这看似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却使学生失去了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对学生感情的升华、个性的培育、精神的培养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在当前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对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应当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这是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人才能力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现代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注重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强调对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思维素质和应用技能的全方位培养。

一、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高职院校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能够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影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在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高职院校科学构建通识课程新体系的重要意义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其科学性是努力践行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号召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应该尽量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而如何才能保证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可以得到群众的认同和肯定呢?相关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成人成才。其次,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传统。中国高等教育注意践行人的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才培养工作的“至善”境界,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思想认识水平的强化。在职业教育中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突出人的教育思想,促进高职教育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的有效落实,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一)成立人文通识课程工作室(素质育化工作室)

目前,国内外艺术院校通过“工作室制”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是普遍做法。以文化引导设计,在设计中融入文化也慢慢形成共识。“工作室制”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种模式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这对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设计人才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素质育化工作室是借鉴专业工作室,整合人文通识课程各领域的资源,建立一种制度化组织,旨在克服各专业(课程)相对松散、各自为政、融合不够的弊端,做到首先从内部融合,形成利益攸关体,然后到外部融合,建立彼此合作、共同教学的育人模式。通过整合素质育化课程,建立素质育化工作室,由内而外,与专业工作室形成“室与室对接”的“双融合”新机制。这是联合做大做强,真正实现“设计·文化”相辅相成,培养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素质技能型工藝美术人才,积极构建“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范式

在校级层面推动下,对素质育化通识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和系统设计,构建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范式。网络教学采用自主选择式,以传授基础知识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课堂教学采用专题互动式,以问题解析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采取参与体验式,以兴趣为驱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的社团活动,配合“三位一体”的课程范式。与之相配套,深化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形态,探索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为指导,通过二级督导,加强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监控,以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作品展示、学业报告书、学生反馈为主要监测点,开展教学质量控制。

(三)建立人文师资库

人文兼职师资队伍是多元融合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的“双融合”育人模式为统领,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批判精神、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核心,按照“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与素质育化课程相互渗透、做人与做事相互统一的“双融合”课程体系要求,紧密围绕学院建设目标与发展实际,积极整合资源,壮大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建立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师资评聘、管理、激励工作机制,努力实现艺术类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工作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融合,教育内容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互补,逐步形成层次较高、结构丰富的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兼职师资库,为提高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益提供有效的师资补充。

(四)创办人文通识讲堂

构建以人才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文通识教育“双融合”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素质育化课程相互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专业课程与素质育化课程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着力贯通专业视域和人文视域,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社会责任感、独立批判意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三、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展望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教育规划之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也必然会随之引发更为广泛的关注,如何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将成为教育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整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和近几年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探索,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可能会引入更为先进的西方通识教育思想,并且为了突出通识教育的民族化特征,我国语文教育、语言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比重可能会有所提高,并且通识教育的文化深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挖掘,为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结语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探索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措施,辅助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逐步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崔建平.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其目标定位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0):54-56.

[2]向丽.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7).

[3]刘喻,白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7(2):58-60.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艺术类课程体系
艺术类专访心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