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 闫太立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应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建立和谐的班级管理策略,走进学生的心灵,共商班级管理策略,在班级管理中引进民主管理机制。在建立正常班级委员会的基础上,剩余学生实行轮值班长制度,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合作,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架构家校共管的桥梁和纽带。
[关键词]班级;和谐;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6-0093-01
班主任“一言堂”“保姆角色”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学生对这种模式越来越反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得不到提升。众多的班主任和教师,把管不好学生的责任归结于学生难管和家庭教育缺失。我经过几年对班级管理的探索,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认为班级管理必须依据实际学情,结合当地情况,建立适当的策略。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共商班级管理策略
学生的心灵大多是脆弱的,作为班主任,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想法,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问题,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指明方向。每年面对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时,我总会到学生毕业的小学,走访他们小学的班主任和老师,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记录零碎的点点滴滴,還要走访学生的家人,了解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了初步印象以后,在第一节班会课上,我会让学生以“我是班级的主人”为话题,充分发言,张扬个性,整个过程绝不轻易评价,只是仔细地听,认真地记,让每个学生都认为他的意见很重要。等学生都发言完了,我接着说“我会根据你们的发言,制定出班规。班规出台以后,大家再对每一条班规进行修整。大家说行吗?”学生一致赞同。于是,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班级管理规定就形成了。在公布班级管理规定时,我还会在每条规定的后面,加上建议学生的名字,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签字,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名字时,会进行表扬,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为班级服务的积极性,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保障。
二、建立和谐自主的班级管理体系
为了配合“民主班规”制度的落实,我在班级管理中引进民主管理机制。在建立正常班级委员会的基础上,剩余学生实行轮值班长制度。轮值班长值班一周,周末班会上有班委会和全体学生一起为轮值班长打分,一个月以后依据本月四个轮值班长的综合表现再次打分,一个学期以后全体学生为班委会全体成员进行评议打分,所有结果都运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能力部分。通过这样的班级管理体系,增强了全班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从而使和谐的班级管理得到了落实。
三、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合作,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面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每位教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也不是每位教师都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影响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好协调工作,一方面要与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联系,及时发现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与任课教师交流解决办法,把这些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班级稳定,增强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维护教师的权威,让学生喜欢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懂得感恩,知道对教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激,为拥有好教师而自豪。鼓励学生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在交流中增加感情,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架构家校共管的桥梁和纽带
家庭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小矛盾,有的小矛盾会使部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绝不可轻视这些矛盾。因此,我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走访部分家长,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引导家长和孩子克服这些困难。比如,与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制定学习和生活活动计划,力争做到学习和游戏两不误。让学生明确,必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在什么时间段允许上网,什么时间段允许看电视,并且规定好上网的时长,告诉学生在家中要服从家长的监督,听从父母的安排。同时也与家长进行沟通,提醒他们当孩子在家时,多抽点时间陪孩子,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玩的时间,又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处处留心,处处有心,处处用心。用爱心管理学生,用爱心经营班级,使学生能“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在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达到更好地管理班级的目的。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