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戴珺 陈伟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性溶血和物理性溶血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标本120份,按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机械性溶血组(B组)、物理性溶血组(C组)、免疫性溶血组(D组)。结果:C组与A组比较凝血酶时间显著增高;D组与An、B组、C组比较,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增高,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不同原因引起的溶血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影响不同,物理性溶血对TT检测有一定影响,免疫性溶血对凝血功能各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凝血功能;溶血;新生儿
凝血功能在测定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提高检测准确率除对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外还要求测试标本不得溶血,但标本溶血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影響因素之一。溶血分为体内免疫性溶血(ABO血型不合溶血、Rh血型不合溶血及G6PD酶缺乏等)、体外物理性溶血(温度过高或过低、高渗或低渗环境等)以及机械性溶血(离心速度过快、强烈震荡等)。新生儿由于刚出生凝血功能呈低活性状态,处在不断完善、不断成熟阶段,与成人的凝血功能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凝血功能的检测更容易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溶血,本文探讨以上几种原因引起的溶血对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其中ABO系统溶血40例,Rh系统溶血5例,G-6PD缺陷10例,其他病因不明5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日龄15 d。同期健康婴儿60例,男31例,女29例;平均日龄11 d。
方法:①标本采集及准备:所有病例静脉抽取3 mL血液于109mmol/L枸橼酸钠真空抗凝管中,充分混匀。健康婴儿3 mL血标本充分混匀后分成3份,1份不做任何处理为健康对照组,1份利用1次性注射器反复抽吸3 min使其完全溶血为机械性溶血组;1份反复冻融3次(-20℃下急速冷冻30 min后37℃水浴复温5 min,反复3次)使其完全溶血为物理性溶血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标本为免疫性溶血组。所有标本预处理完后3 000r/min离心5 min。②项目检测:运用CA-7000全自动凝血功能检测仪对各组标本进行检测,所有标本平行检测3次,取平均值录入统计软件。
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凝血酶原(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均数之间比较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后采用t检验。
结果
各组APTY、PT、TT、FIB结果:机械性溶血组各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性溶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Y显著增高,其余检测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性溶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机械性溶血组、物理性溶血组比较,PT、Am、TF明显增高,而FIB明显降低,见表1和图1。
讨论
临床上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①使用注射器抽血时负压过大,易形成泡沫,或者血液注入试管中时速度过快等;②使用留置针抽血;③真空管质量不好可使血液粘附在标本管壁上,离心时易发生溶血;④标本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⑤标本处理不当。溶血是临床样本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在新生儿科,由于用于采血的针头口径小、穿刺困难等原因,新生儿科标本出现溶血的概率大。为了了解不同原因引起的溶血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干扰,本研究挑选120例新生儿标本检测发现机械性原因引起的溶血标本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的检测基本上无影响,而物理性原因引起的溶血使凝血酶时间(TT)的测定值明显延长。溶血会使红细胞内成分释放,激活凝血机制,对凝血结果有影响,而机械性溶血和物理性溶血由于在体外作用时间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有限。
免疫性溶血所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很常见,主要是由于ABO血型不合溶血、Rh血型不合溶血、G6PD酶缺乏以及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体内红细胞溶解。本研究中免疫性溶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机械性溶血组、物理性溶血组比较,PT、APTT、TT明显增高,而FIB明显降低。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各种凝血因子及维生素K在出生时水平较低,凝血功能较差,但健康新生儿随着日龄的增加肝脏逐渐发育成熟,凝血因子迅速增加,在临床上一般不会出现新生儿自发性出血,这与新生儿期出血、凝血相互协调作用有关。高胆红素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影响肝脏发育成熟,致凝血因子及FIB不能迅速增加。同时由于患儿不能正常进食,影响细菌在肠道定植,其自身合成维生素K少,使得维生素K依赖因子含量进一步降低。这可能是高胆红素患儿比健康儿的APTT、PT、TT明显延长而FIB含量降低的原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是必需的,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方案防止患儿可能出现的大出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