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
引言 张家港市江帆小学是靠近在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上完全新建的小学,教师来自全市的各所学校或是应届师范毕业生,个性迥异、经历不同,个人素养和工作能力各不一样;生源主要是为拆迁户安置小区居民子女及周边随父母打工落户的新市民子女,家庭条件、生活习惯及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文化的多元、碰撞与融合为“微创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和资源。基于教师特长优势与学生兴趣需求,学校编制开发短、小、精、活的课程,进而形成各具特色、充满创意的“课程超市”,学生在课程群中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甚至自主开发自创课程。
以下三篇文章为该校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规划立项课题“城郊接合部新建小学‘微创意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5/02/168。
【摘要】江帆小学依据城郊接合部地域特点和文化差异发掘并拓展课程内容,大量开发、实施,形成一个有特色、创意的“课程超市”,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空间与自由,从而深化课程的选择性,升华课程的探究性。
【关键词】个性 开放 自主选择
课程,是一种生活,儿童,是课程生活的主角。建设有温度、有创意的课程是教师自主的选择;超市,是一个场所,产品,是超市货架的核心。选择有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是顾客自主的权利。江帆小学教师本着“童趣味、书卷气、人文情”的办学愿景,从儿童出发,开展系列的草根研讨,开发尊重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需求的“一帆”微创意专设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一、个性化:“货源”创生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少小学开设类似选修的兴趣小组活动课,而江帆小学所提出的“课程超市”里的“货源”是将原来的兴趣小组活动进行“课程化”改造而来,即按“课程”来设计,系统地考虑其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要素之后得出的。
1.尊重差异,开发多元化的“货源”
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把智能定义为一切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在这种潜能的文化背景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者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人的智能是潜在的、多样的。学生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同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在爱好特长、品行修养、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千差万别。
课程超市的“货源”是一个开放系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学习与体验。普适课程强调人才规格整齐划一,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课程超市”开发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個性张扬的现实条件。每位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根据自己生命应有的情感体验和发展需要形成独特性课程。江帆小学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与实施者,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做到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一个儿童获得自由成长、个性张扬的空间。
2.发展个性,探索微创意的“货源”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个性培养,小学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课程超市里的“货源”在“创意”上做文章,顺应了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并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和个性培养,重视体验性学习。从思维与探究的维度,创设了“橡皮泥捏捏捏”“魅力科技”等一些微课程;从人文、生活体验方面探索了“玩转中国”“男生课堂”“烘焙坊”等。虽然只是一个个微创意,但微而精,微而深,微而亮,微而活。微创意“货源”涉及的领域内容较宽泛,让学生眼界更高,内心得到强烈的满足感,更让学生实现了个性生态发展。
二、开放性:“推销”行动
教师即课程,儿童是课程的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超市里的课程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的课程。这里的教,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教;这里的学,既指学生的学,也指教师的学。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强调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江帆小学是创客联盟成员,学生会创新、能实践、善分享,或移植,或借鉴,或群体研发,从自主申报课程到制作海报,再想方设法“推销”自己的课程,开放性的形式和思维模式,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倡导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真正地满足了学生不同的爱好特长和发展需求。
1.传递一种课程理念
江帆小学的课程超市,“商品”琳琅满目,既包括丰富学科课程,如绘本阅读课程、英语情景剧课程、艺术课程、体育课程等,又涵盖了非学科课程,如“玩转中国”“趣味魔方”“指尖的魅力”“暖心工作坊”“我是快乐的小花匠”“穿针引线”“芭比梦想秀”等。一些学科课程又进行了细分,体育就因项目不同划分为“台球”“篮球梦”“趣味网球”“棋逢对手”“田径”“金排之路”“少儿足球”七个学习方向,适应不同兴趣爱好“顾客”的需要;艺术就因年级不同划分为“趣味橡皮泥”“色彩游戏”“儿童画”“水墨画”“阮咸合奏”“童声合唱”“一帆少儿模特队”七个学习方向,适应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
“超市”开业时,各课程展板的“摊主们”纷纷站在自己的“商品”前,向前来选购的“小顾客”们介绍课程内容,传递课程理念。
2.“推销”一种生活教育
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个人内在脑海中,必须将问题定位在真实世界中,将个人与生活连接起来。课程可将知识和技能镶嵌在一种真实的背景中去学习和运用。课程超市对课程进行整合,学生们学会综合地、创造性地发现解决问题。而课程的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很多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开设课程,不仅实现了教学处处有,也实现了教学时时有。
为了吸引“小顾客”们,教师们赋予了平实课程有生命力的名称和宣传口号。“生活&数学”——走,带你找找生活中的数学。“金排之路”——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的表现,让我们热血沸腾,你是不是有点跃跃欲试呢?“科普瑞丁”——啥是瑞丁?原来是reading。“女生的秘密花园”——她是一个小秘密哦!“雾霾与统计”带学生走进社会,学会思考,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引向身边,感悟生命的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这样接地气的课程,形象化的“推销”,把学生的成长与世界建立联系,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童在中央”。endprint
三、选择观:“顾客”权利
2015年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年”。基于“不论何时,人,总在中央”的核心办学理念,学校把课程定位为“童在中央”的课程。全体教师学习有关课程建设的理论实践文章,基于自己专长,开展系列草根研讨,思考并开发自己拿手的微创意课程,利用少年宫和碎片时间实现。课程超市有创意、有温度、有内涵。“小顾客”们有丰富的兴趣观、正确的价值观、自由的选择观。
1.动态选课,追寻本真,固个性发展之根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傾向,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本能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动力和心理资源。“小顾客”们在各个课程展板前选择比较,时而低头沉思,时而驻足询问,最终坚定选出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整个过程就像在超市里面购物,自由轻松。在这样的课程超市里,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调控自己的学习速度、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
由于入选课程和普适性课程部分时间是重叠的,学生选了心仪的课程,就需要在课外自学普适性课程该课时的内容,然后邀请该学科的老师对自己进行考核,合格后可以参加所选的心仪课程。
2.体验先行,自选价值,张生命教育之力
“体验”唤起情感共振,最小的梦想都值得尊重。“商品”兜售出去了,这才仅仅是开始,为了使每位“小顾客”们都有良好的使用体验,明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道理,“摊主”们精细策划实施,有传承有创新,闪耀着创意思想的光辉,既有静态的、物化的,更有动态的、人性化的。在多元课程的浸润中,学生的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体验与个性收获。
江帆校园的“课程超市”里,教师是“摊主”,学生是“顾客”。教师通过开发课程,发掘潜能,开辟途径和渠道,储备充足的“商品”。学生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根据自己需要,各取所需;根据自己能力,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缺陷,取长补短,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在构建适切学生发展的课程之旅中,我们不断倾听学生的“梦想”;在用“‘一帆微创意课程”教与学的路途中,全体师生带着创新的基因,探索的基因,一起手拉手地走。思考在心中,超越在脚下。“进货”,仍将继续;“推销”,必将延续;“选择”,总在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