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青格乐
(重庆市巴蜀中学,重庆)
初中生涯是学生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黄金时期,班主任只有同时肩负好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使班级管理有效展开,帮助学生形成完善人格。
当前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中,绝对控制型管理模式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所谓绝对控制型便是由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唯一管理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决定权、主宰权,要求学生对于班主任所提出的命令进行绝对服从与执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表面上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与纪律状态,但实则却极大地压抑、遏制了学生的天性与个性发展,造成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恐惧、抵抗等消极情绪,在课堂上或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不会选择班主任作为倾诉对象,同时更会产生对于学校学习的叛逆心与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心理健康。
放手不管型管理模式虽然较少应用,但仍然在成绩较差、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身上普遍得到了体现。班主任由于要管理一个班级的众多学生,还要负责平时的教学工作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辅助工作,因身兼要务而分身乏术。当面对基础薄弱、成绩极差的学生,或者不服从管理、顽固抵抗的学生时,起初肯定会坚持管理教导,但时间一长班主任也疲于应付,只能在不打扰其他同学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放弃对他们的管教,任其自由发展。但这就造成了这些学生心理上的落差与行为上的无约束,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被放弃,就更加自甘堕落、放弃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成长。
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往往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当学生不服从管理、犯错或者学习成绩下降时,班主任急需寻求原因及有效解决的方法,所以只有利用家长的威严来恐吓学生。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弊病,请家长只能起到暂时的约束规劝作用,无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而暂时收敛,难保不再犯。而且很多家长会将工作上的压力借助这个契机发泄在学生身上,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厌恶及对家长的憎恨,不利于学生健康的身心成长。
班级管理艺术是一种将班主任情感与意志向班级学生进行传达和转移的过程,以此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更加接受和认同班主任的管理[1]。
班主任应该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性的个体,不能将某种看似有效的管理模式直接套用在班级管理中,而是要结合其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进行现有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是教师的天职,作为班主任不仅仅承担着教书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育人”的任务。班主任应将德育工作渗透进班级管理中,注重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事能力,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不应该成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在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情感沟通,加强学生对于班主任的理解与信服,更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班主任而言,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便是跳出班主任的框架,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内心诉求,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真正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行为的诱因,从而更有效地针对症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学生愿意遵从与接受的管理方式,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更好地使学生服从管理。
班主任负责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要想达到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就必须加强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了解。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在日常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有效互动,通过学生回答的反应程度、答案中的思考性等进行基本特点的掌握,随后再在日常学习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切入,建立有效的沟通与情感互动。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加深对学生的更全面了解,掌握学生课下、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引导与疏导,实现更好的管理。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在中学,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因此初中班主任必须学会语言艺术。与青少年交往,对学生的赞美和批评都要使得学生明白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使得自身的真情展现在学生的眼前[2]。
总而言之,初中班主任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将管理艺术与管理要点有机融合,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