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勉
(石狮市第三中学,福建 泉州)
高中化学教学中,常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加以引导,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集于一身,在教学领域中充分显示出应用价值。相比传统课堂,其更能活跃课堂氛围,不仅符合当前课改的最新要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进而培养全方位综合型人才。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图,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表达工具。强调图文同在,并利用图形、颜色、主题关键词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阅读、记忆、思维的有关规律,结合左右脑技能,进而无限开发大脑潜力。通常,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中,将具有意义、核心、重点的词汇写在黑板(白板)中间,并向四周逐渐发散。利用粗细不均匀的线条,分别强调不同等级的分支。同时,将关键词填写在分支上,必要时可利用图片加以标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联想,利用有趣的创造过程,实现对化学知识的吸收与接受[1]。
知识的学习与转化需要时间的推移,当新的信息介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需要经历逐渐改变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不断重建,再巩固的过程。而思维导图能够在原有知识网络基础上,主动对新的内容加以分析与记录,根据自身所需,构建符合自身学习方式的知识网络结构。
传统授课结束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对下一章进行复习,并明确复习内容、复习指导、如何阅读等。但学生常常忙于课间休息,对教师的话不以为然。复习工作随之烟消云散。因此,笔者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明确学生预习部分,并将该部分写在导图最中心。随后,再画出一个分支,明确学生如何预习,指导其查阅资料,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知识。并明确预习后所要达到的效果,以此帮助学生提升预习能力。
另一方面,为实现高质量的预习效果,应保障学生至少要做以下事情:
第一,阅读课程标准,并了解本节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
第二,根据教材中已知知识,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并勾画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标注已经掌握与未能掌握的知识点,进而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主要留意部分。
当前学生笔记的主要记录方式为随听随记,同时以一级标题为大标题,下属各小标题,并以文字形式加以呈现。该种笔记记录方式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由于学生在记录过程中专注笔记形式,将忽略教师的重点词汇。另外,该种笔记类型无法直接突出重点,需要在众多烦琐文字中逐个寻找,浪费时间。
因此,无论课堂笔记、课堂小结,均以思维导图形式加以记录,便于学生课后的分析与记忆。思维导图以一种可视化方式提供学习环境,以下简单介绍几种笔者所研制的思维导图笔记模式:
第一种,在传统笔记形式上改进的模式。其中包括主题区域、课堂目标区域、学习内容区域以及小技巧区域、反思、总结区域。针对各有关区域的主要内容,分别加以记录。以此,有效划分开来,学生可在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模块中寻找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点。
第二种,传统思维导图形式。首先,准备一个白纸本,至少三种以上颜色的笔。将教师所讲的主要知识记录在中心,并将结构、性质、用途、保存方法等信息各成一支,进而形成类似树状的思维导图笔记[2]。
以“化学平衡”知识为主要教授内容。
教学目标:在反应速率概念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影响速率的外界因素;了解可逆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内在联系;理解温度、浓度等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特征、勒夏特列原理以及图像。
教学过程:第一,利用思维导图复习可逆反应的定义、特征、三同。第二,在可逆反应基础上,重新审视其可逆反应建立过程,并为三段法建立基础。第三,利用化学平衡判断以及了解“等”“定”现象。第四,在已有思维导图基础上,将勒夏特列原理进行描述,并解释温度、浓度对平衡的移动影响。
最后在黑板中将呈现一个巨大的树状图形,利用各种彩色粉笔加以区分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重点知识,加深知识记忆。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与高中化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中化学知识难度系数较高,且较为抽象,知识点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记忆与吸收。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够将重点知识加以呈现,并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层吸收。在众多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均具有显著的教学成果。